井水集/盛事之都2.0

  盛事活動為香港帶來人氣,增加消費,已成為拉動香港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引擎。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宣布盛事活動加碼,由年初估計的150項盛事,增至210項盛事,增幅超過四成,其中下半年舉辦的盛事為100項。預計全年的盛事活動將吸引170萬人次的旅客參與,為香港帶來72億元的消費額,經濟增加值為43億元。

  觀乎下半年盛事名目,可謂驚喜連連,既有國際龍舟賽、香港美食周、大坑舞火龍等傳統盛事,也有建築設計界的貝聿銘大型回顧展、WBSC棒球5世界盃等15項全新盛事。還有一些盛事項目,如國際放射技師學會世界大會、亞洲亞太頸椎醫學會周年會議等,一般公眾未必了解,但在相關領域則是重要活動,彰顯香港不僅是國際金融中心,其實在不少專業領域上都擁有重要地位。

  盛事活動不僅要追求數量上的「多」,更要重視質素上的「精」,即既能吸引到旅客,更能讓旅客多掏腰包;既能賺到人氣,更能賺到財氣,旺丁又旺財,才是舉辦盛事經濟的目的所在。特區政府在此方面積極探索、積極作為,值得肯定。

  事實上,為了推動經濟復甦,世界各地各出奇謀。就亞洲而言,許多國家都在爭取舉辦世界級的活動,如泰國效法其他地區「演唱會經濟」,推出「點燃泰國」活動,為大型音樂會和體育賽事等提供免稅優惠。新加坡上半年邀請到美國樂團Coldplay和流行天后Taylor Swift等開騷,合共吸引約84萬名觀眾入場。單是Taylor Swift的六場騷,就為新加坡帶來30億港元的收入。

  香港舉辦盛事面對激烈競爭,在借鑒別地經驗之餘,更要發揮好本地特色,在「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上狠下功夫,期待未來還有更多、更精彩的活動。

  舉辦大型盛事涉及面廣泛,除了要做好交通、住宿、飲食、安保等方面的配套,更要做好大型活動人流管制,進退有道,秩序井然,才能為旅客帶來美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