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散為器/「鼓上安風扇」\馮愛枝

  坐在無聊的公交車上,經常被動地聽身邊三倆一夥陌生乘客毫無遮掩的大聲聊天。對於傳過來的亂七八糟的聊天內容,我對誰怎麼走狗屎運發了財不太關心,對閨密出軌的八卦也無興趣,唯一喜歡豎起耳朵聽的就是吹牛皮。比如,前幾天乘公交路過一個三甲醫院,一人翹起大拇指往醫院一撇對旁邊朋友說:「我同學在裏面做護士長,有事兒說話!」她的朋友也是說話只有大沒有小:「巧了,我同學是這家醫院主任醫師,說話也好使。」

  嘴上兩張皮,上下翻飛使勁吹。基於積累的閱人與閱事經驗,我判斷,說「有事兒說話」的那個人和她的朋友都是鼓上安風扇──吹牛皮。前者的同學可能只是一個小護士,並不是護士長;後者的同學可能才剛剛工作,也並不是主任醫師,甚至這位同學壓根不存在。大家都曉得吹牛皮不上稅,待朋友真遇事要找幫忙,到時再以「和那個同學很久沒聯繫了」或者「關係沒到那份」的理由搪塞。

  「吹牛皮」一詞,據說來源於黃河上游使用皮筏渡河的實踐,由於地理和交通限制,那裏的人們發現可以利用牛羊皮製作成皮筏來當渡河工具,其中,牛皮筏因為牛皮體積較大需要幾個強壯的人輪流往牛皮袋裏吹氣才能完成,由此如果有人說他能單獨吹起一張牛皮,大家就會認為他在說大話。

  說大話、吹牛皮為什麼普遍存在?東漢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分析得很到位:「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故譽人不增其美,則聞者不快其意;毀人不益其惡,則聽者不愜於心。」兩千年前的論斷,和今天大眾傳播學理論幾乎一致。

  生活中皮筏要做,牛皮當然要吹,但要掌握分寸,否則就是古人擔心的用筆墨者皆「造生空文,為虛妄之傳」,或者如《笑林廣記》中所諷刺「上嘴唇觸天,下嘴唇觸地」之人,被問身子在哪裏,答曰「只見他掙得一張大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