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聞港食/蛤蜊鯽魚湯\蕭欣浩
考試過後,學期沒完,帶學生到台灣作服務學習交流。參訪大學談發展,抵博物館看古物,到科學館觀未來,嘗試拼合多元學習環境,要談文化、說品德,當中都能找到例證和線索。有一參訪地點位處基隆,晚餐讓學生到廟口夜市,吃飯、喝湯、飲冰,隨心揀選,在地體驗飲食文化。
在夜市緊貼推擠,自知無心無力,早計劃跟朋友到海鮮餐廳,餐廳位處信二路、義六路交界。基隆傍海,漁港海鮮質佳,因用料已有地利,如用心挑煮,味道總不會差。鮮蟳米糕,上蟳下米,籠內氣蒸,蟳鮮不腥,飯軟不寡,難怪配搭歷久不衰。夏日暑熱,特點絲瓜蛤蜊,潤喉清熱,菜式長盤上桌,瓜無青澀,蛤蜊味純,廚師花時候滾煮,肉湯作底,蛤蜊味道滲湯,絲瓜柔軟吸味,算是一絕。
蛤蜊湯煮,配搭很多,清代《清稗類鈔》就有「蛤蜊鯽魚湯」一味,說「揚州人善製之」,做法如下:「取極大鯽魚,加大蛤蜊數枚,清燉白湯,味清醇,其湯瑩潔,無纖毫油沫。」料不難吃,惟需注意是否新鮮。文中另說「此魚肉用醋蘸食,絕似蟹螯」,算是湯與料吃出不同滋味。
蛤蜊配肉,風味不同,明代《遵生八箋》記「臊子蛤蜊」,做法不算困難,現代可簡單重現,詳文記載提到:「用豬肉,精肥相半,切作小骰子塊,和些酒,煮半熟,入醬。次下花椒、砂仁、葱白、鹽、醋,和勻。再下綠豆粉,或麵,水調下鍋內作膩,一滾盛起。以蛤蜊先用水煮去殼,排在湯鼓子內,以臊子肉澆供。」豬肉先切,和酒入醬添料再煮,可加冬粉或麵。蛤蜊白煮放器皿內,再澆上肉臊料,有點像現在的肉臊麵外加蛤蜊肉,簡單碰撞出味道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