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滴】 楊博士細說《論語》

◆楊永安博士談《論語》——唐太宗以仁義誠信來治國。 作者供圖
◆楊永安博士談《論語》——唐太宗以仁義誠信來治國。 作者供圖

  陳復生

  楊永安博士自1988年開始任教於香港大學,他專責研究民族文化、性文化、道教及民間宗教、華南地區史、香港及東南亞史、海外華人史、政治史、隋唐史、明史等;教學範圍亦涵蓋上述項目。同時參與中國國務院清史纂修領導小組辦公室編修的《清史·香港志》計劃。

  楊博士為人風趣幽默,《世說論語》的編審蔡淑群剛巧是他的學生,說他講課時生動活潑,娓娓動聽。他的妻子黃美慧女士是我母校(浸大)的學姐,又是浸大尚志會副會長,多年來熱心支持母校的發展,這位房地產界的女強人,家庭事業兼顧得宜,所以,我們在訪問楊博士的時候,倍感親切。

  談到《論語》,楊博士說唐太宗以仁義誠信來治國,精闢的見解,分析獨到:唐太宗經常跟大臣討論《四書五經》,以此作為施政方針,其中討論最多的就是《論語》,如︰「民無信不立」——意思就是國君得不到人民的信任,國祚便不能長久。

  唐太宗曾向侍臣表示,君主依賴國家,國家依賴人民,如刻薄人民以供養君主的話,猶如割肉充飢,腹飽而身死。君富而國亡,所謂「故人君之患,不自外來,常由身出」;所以雖身為九五至尊,富有四海,但若能自我節制,順應百姓要求,不用人民勞弊,則百姓信服。一位弟子曾問孔子︰在軍事、衣食、人民信任方面,哪一項最重要呢?孔子說第一項的軍事不是最重要的;第二項是衣食,也許可以不要;而最重要的就是要得到人民的信任,得到人民信任,國祚便能長久。在貞觀元年、二年、三年這3年,當時百姓的收入很差,可是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是勤政愛民的君主,雖然他們離開了家鄉,到處遊徙,但對唐太宗仍是沒有怨言,終於到了貞觀四年,天下豐收,百姓豐衣足食了。

  也就是唐太宗這治國方針,成就了日後的「貞觀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