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6月TVB首播 設雙聲道 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港文化影響內地年輕人

◆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港流行文化擴散至內地。
◆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港流行文化擴散至內地。

◆王家衛的《繁花》能看到舊港片的影子及味道。
◆王家衛的《繁花》能看到舊港片的影子及味道。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梁靜儀)香港首位康城最佳導演王家衛與奧斯卡最佳攝影鮑德熹「黃金組合」攜手打造內地熱播劇《繁花》,將於6月3日起在翡翠台播映,而翡翠台更成為內地以外全球地區電視平台首播的第一站,並設有普通話主聲道及上海話次聲道呈獻最原汁原味的版本。王家衛稱:「走進黃河路體會到什麼叫『雙城記』,在這劇裏,我在上海看到了香港。」

  《繁花》是王家衛執導及擔任監製的第一部電視劇,而今次翡翠台成為內地以外全球地區電視平台首播的第一站,除了因為《繁花》的故事發生在上海的同時,也滿載着香港人的故事及精神外;其實王家衛也是因1980年時透過參加TVB第一期編導人員訓練班投身幕後,曾任無綫劇集《輪流傳》助理編導,並不具名參與《執到寶》及《神女有心》等無綫劇集製作,可謂別具意義。

  由於《繁花》劇本是以上海話撰寫,劇中演員也是全程以上海話為主進行拍攝,為了令觀眾更易代入劇中上世紀九十年代上海氛圍,並將劇集以最原汁原味的版本呈獻,無綫設有普通話主聲道及上海話次聲道。雖然《繁花》故事發生在上海,但其實也是香港人的故事,九十年代的上海是經濟剛剛起飛的年代,滿街都是黃金機會及誓要力爭上游拚博的野心家,「人生講的就是一個機會,你要是抓牢了,青雲直上。」劇中簡單一句對白,已反映了九十年代上海人的心態與夢想。同一時期,香港的經濟發展也是如日中天,香港人肯搏肯捱的精神造就了經濟的起飛;九十年代的香港樂壇更是華語音樂的中堅力量,講述着香港城市文化,並擴散至內地,影響了一大批奮鬥中的年輕人;香港和上海在九十年代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為了帶出九十年代上海起飛的同時,也是香港發展蓬勃的黃金時代,在劇組臆造出來的九十年代繁華上海的場景,觀眾們還能看到舊港片的影子及味道。

  走進黃河路體會「雙城記」

  王家衛曾在劇集花絮中說:「也許觀眾在看我們劇的時候,會認為某些場面太過繁華了。那是因為我們要還原的是當時人、當時的感受。我第一次走進我們的黃河路的時候,我體會到什麼叫『雙城記』,在我以前的電影裏,我在香港看到了上海;在這劇裏,我在上海看到了香港。」

  除了王家衛,《繁花》台前幕後都有不少香港團隊,其中曾憑《臥虎藏龍》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的香港著名攝影師鮑德熹擔任攝影指導;負責原創音樂、曾多次與王家衛合作、被行內人譽為是電影音樂「妙手回春」聖手的陳勳奇;及憑《倩女幽魂》榮獲第24屆金馬獎最佳服裝設計獎的陳顧方擔任造型指導。另外還有劇集監製、製片、製作、美術及搭景等不少幕後重要崗位,亦是出身於香港的影視界精英。《繁花》在短短半年內,亦橫掃了不少頒獎典禮兼獲獎無數,成績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