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東坡功績 遊海南古今

  海口的「五公祠」景區內,有一處開鑿了近千年的泉眼,泉水不溢不竭,堪稱一奇,此泉即為蘇東坡當年被貶海南昌化軍時,途經此處,看到當地百姓日常取用鹹積水,便在寓所旁找到泉眼,親自「指鑿雙泉」,因水源旺盛,泉面常浮水泡,宛如粟粒,故名「浮粟泉」,世人為紀念蘇東坡,也稱其為「東坡井」。蘇東坡在海南謫居三年,不僅帶領海南百姓挖水井,還勸和、勸農、勸學、勸醫,給海南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對海南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文、攝︰何玫

  蘇東坡的一生幾起幾落,坎坷不平,連遭貶謫,歷經艱難,但他始終以從容、瀟灑、豁達的心態來面對一切挫折。蘇東坡曾賦詩:「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其中,儋州,就位於海南。在當時,海南遠離中原、孤懸海外,被視為「蠻荒之地」,更是「瘴癘之鄉」,暑熱交織間毒蛇猛獸遍地,也是古代著名流放地之一。

  掘土打井 發展農業

  到儋州後,蘇東坡看到百姓長期飲用溝渠濁水,就指導當地人勘察水脈,掘土打井,人稱「東坡井」。除此之外,蘇東坡還親自當起了醫生,為當地人治病。由於蘇東坡成長於蜀中耕讀之家,對農業生產自然十分重視。到儋州後,他看到儋州百姓過着「朝射驚麇、夜逐猛豨」的生活,大量的荒地無人開墾,蘇東坡便寫下了《和陶勸農六首》,勸導百姓積極從事農業生產。

  在物資匱乏的情況下,蘇東坡帶領大家一起種田,還託人從中原地區帶來穀種,並將曾在黃州發明的插秧機進行改良供當地百姓使用,這便是海南島的第一架插秧機。在他的幫助和啟發下,海南人民逐漸開始重視農業生產,擺脫了以漁獵為生的原始生活方式。

  講學傳道 文化啟蒙

  距海口1.5小時車程的「東坡書院」是蘇東坡居儋期間講學會友的場所。「東坡書院」所在地中和鎮,是古儋州州城,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恰逢湖南提舉董必察訪廣西至雷州時,聽說蘇東坡住在昌化官舍,遂遣使渡海,將他逐出官舍。

  此時,當地百姓伸出了溫暖的手,他們在中和城南桄榔林中為蘇東坡蓋了幾間草房,雖簡陋但「竹身青葉海棠枝」,東坡將茅屋命名為「桄榔庵」。有人送來了飽肚禦寒的食物和粗布。後又在黎子雲的舊宅上建了「載酒堂」——這就是「東坡書院」的前身。「載酒堂」作為蘇軾講學傳道的基地,當時大批學子慕名來儋州拜東坡為師,以師從於東坡為傲,儋州因此成為海南文化興盛之地。蘇東坡作為海南文化的啟蒙者對當地文化的發展功績卓著,成為海南文化發展史上光輝的一頁。

  盛讚「清補涼」

  眾所周知,蘇東坡是位大名鼎鼎的美食家,現今仍有以他名字命名的美味菜餚:東坡肉、東坡肘子……,連他自己也自謔為「老饕」。

  海南的傳統小吃「清補涼」也是蘇東坡喜歡的食品。清補涼其實是一種夏天清熱祛濕的老火湯,主要根據當地的氣候,生活習慣,採用的多是消暑降溫的原料,常見的有新鮮椰肉、綠豆、紅棗、西瓜粒、薏米等十幾種,再加入當地特產椰子汁,有下火消暑、清熱解毒、潤滑腸道等功能,甜而不膩,清涼可口。在海南炎熱的天氣裏,喝上一碗冰爽的清補涼實在是一件令人非常開心的事情。蘇東坡在品嘗過當地百姓製作的清補涼後極為稱嘆,當場盛讚:「椰樹之上採瓊漿,捧來一碗白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