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處理廚餘難普及 專家:焚化是好出路

  圖:曹渭仁表示,黑水虻工場日均可處理超過十六公噸雞糞。\大公報記者何嘉駿攝
  圖:曹渭仁表示,黑水虻工場日均可處理超過十六公噸雞糞。\大公報記者何嘉駿攝

  政府有意引入創新生物技術,處理包括廚餘在內的有機廢物。環境保護署批出總值2760萬元的先導計劃合約,利用黑水虻將雞糞轉化為動物飼料和肥料,承接合約的公司需政府資助以達到收支平衡;另有生物科技公司獲「回收基金」資助,利用黑水虻處理廚餘,但現時每天只能處理1噸廚餘。有專家指出焚化會是未來垃圾處理的主力,需加快焚化設施建設。\大公報記者 鍾佩欣

  本港2022年每天產生約3300公噸廚餘,佔都市固體廢物約三成。政府在2021年公布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提出引入創新生物技術處理有機廢物,例如把由雞隻產生的有機廢物轉化成昆蟲蛋白質,用作飼料,將視乎先導計劃成效,擴展至處理豬隻有機廢物及廚餘。

  機科有限公司2021年獲批合約,在屯門環保園推行先導計劃,利用黑水虻將雞糞轉化為動物飼料和肥料。機科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曹渭仁表示,技術主要是透過黑水虻進食雞糞,其後將幼蟲及排洩物分離,再分別轉化成昆蟲蛋白(動物飼料)及有機肥料,工場日均可處理16.5公噸雞糞。項目營運約一年,雞糞處理總量達6231公噸,香港超過40%或以上的雞糞由該項目回收轉化再造。

  「沒政府補貼沒可能營運」

  「沒有政府補貼,基本上沒可能營運。」曹渭仁說,工場起動金額高達八位數字,但技術下所產出的肥料、飼料的產品,仍未能應付其營運費用、前期投資、員工薪酬等。他又提到,環境保護署批出的生物轉化技術合約將於8月到期。

  政府有意引入創新生物技術處理包括廚餘在內的有機廢物,曹渭仁說,工場現時日均16.5公噸雞糞處理量已是「天花板」,而工場系統設計只能處理雞糞,若處理廚餘便需更換前置系統,提前分類,因為黑水虻沒有牙齒,硬殼、硬骨頭、魚鱗則無法處理。

  上川生物科技公司四年前獲「回收基金」資助,利用黑水虻處理廚餘,但受限於場地及系統,目前工場日均可處理一噸廚餘。上川生物董事陳嘉銘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項目總投放資金逾500萬元,而公司透過「回收基金」獲得約210萬元資助,但金額是透過基建落成等實報實銷的形式給予,至今領取約三成。陳嘉銘認為,利用黑水虻處理廚餘,成本會較政府興建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等基建投入少,他亦建議政府透過公開競投尋找合適的廚餘處理承辦商,價低者得。

  環保協進會總幹事邱榮光指出,本港的廚餘主要送往填堆區,他相信焚化會是未來垃圾處理的主力,要加快推進焚化設施建設。他又指隨着技術日益進步,焚化爐設備已有即時環境監測,對人身安全有保障,呼籲市民無需過分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