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廢為能/環保署試驗共厭氧處理雞廢料

  圖:生物轉化後的產品,包括蟲粉、有機蟲肥(蟲糞)。\大公報記者何嘉駿攝
  圖:生物轉化後的產品,包括蟲粉、有機蟲肥(蟲糞)。\大公報記者何嘉駿攝

  【大公報訊】環境保護署近日表示,8月開始試驗以共厭氧消化技術處理雞廢料,首階段會試驗每日處理十公噸雞廢料以轉廢為能,並視乎效果進一步加大雞廢料處理量。

  環保署上周五回應傳媒查詢表示,政府一直有計劃透過先導計劃嘗試以生物科技等不同技術處理禽畜廢料。該署於2021年以公開招標形式,聘請承辦商在環保園推行以黑水虻生物轉化技術處理雞廢料先導計劃,把雞廢料轉化為魚糧和肥料。相關設備去年2月開始運作,每日處理約10公噸雞廢料,相當於全港雞廢料產生量的四分之一。

  環保署稱,該合約原定今年2月完結,為收集更多數據,環保署與承辦商共同協訂延長營運期至8月。同時,環保署成功試驗在O·PARK2以共厭氧消化技術處理豬廢料,至今效果理想,現時O·PARK2日均處理20公噸豬廢料,佔全港豬廢料產生量一半。

  環保署稱,緊接黑水虻先導計劃,8月開始試驗以共厭氧消化技術處理雞廢料。環保署會根據黑水虻技術和共厭氧消化兩個先導計劃所收集的資料,制訂雞廢料的長遠處理安排。

  至於以黑水虻技術處理廚餘方面,由於現時運作中的大埔和沙田污水處理廠的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相當成功,加上黑水虻處理大量廚餘需要額外相當土地,未來環保署會集中發展利用污水處理廠進行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