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共養斑馬魚 歡迎港生參加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天地共播一粒種——青少年與航天員一起養斑馬魚」活動昨日在北京啟動。按照活動規劃,參加活動的青少年可自行設計研製供四條斑馬魚生活一個月的地面小型密閉水生生態系統,並對斑馬魚、水藻生長進行科學觀察。主辦方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表示,歡迎香港中小學生參與這項活動,與航天員一起養斑馬魚。

  激發科學興趣 提高科學素養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李海勝表示,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天宮太空站開展了水生生保系統的研究項目。斑馬魚和金魚藻這兩種看似平凡的生物,在太空站內演繹出一場別開生面的生命奇跡。「它們在失重的環境中適應並生長,構成了一種獨特的太空生態,這一切都是前所未有的。」李海勝說,這次科學實踐不僅標誌着中國在太空科學研究領域的一大跨越,也是面向青少年開展科學教育的極佳的科學案例。

  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三級職員周德進表示,中國太空站不僅是面向科學家開展科學研究的國家太空實驗室,也是激發青少年科學興趣與探索夢想的極佳科學教育平台。他還給準備參與挑戰的同學們一條秘籍,要選擇大約四五月齡成熟的斑馬魚飼養,這樣的小魚與太空站上的「航天魚」年齡相仿,可以盡快產下後代。「科學研究的起點是興趣」,周德進希望通過活動提升同學們對科學的興趣,提高科學素養。

  小學組:觀察記錄形成科學日誌

  據介紹,此次活動分為小學組和中學組。在小學組中,要求在容積不超過1.5升的水體空間培養4條斑馬魚(兩雌兩雄),進行至少一個月的培養觀察。初級挑戰是,通過持續、細緻、具體的觀察,了解斑馬魚的生長特點和規律,以及培養要點,以文字、圖片等形式,記錄斑馬魚的生長發育情況、日常餵養情況以及繁殖孵化情況等,形成科學日誌。拓展挑戰是,圍繞斑馬魚培養,在記錄觀察日誌的基礎上,設計一個可進入太空的「太空魚缸」。高級挑戰是,科學探究金魚藻是否是斑馬魚的最佳搭檔?探究金魚藻的微觀結構,探究光照強度或光周期等環境因素以及餌料成分或供給方式等因素對斑馬魚的生長發育和繁殖的影響有何影響等,形成科學實驗報告。

  中學組:探究環境影響完成報告

  在中學組,初級挑戰是圍繞斑馬魚培養,在記錄觀察日誌的基礎上,科學探究水質環境(如溫度、溶氧量、二氧化碳含量、pH 值)等因素對斑馬魚的生長發育和繁殖的影響,探究斑馬魚與金魚藻的最佳配比;探究音樂或噪音對斑馬魚生長的影響等,形成科學實驗報告或小論文。拓展挑戰是,以小組為單位,在科學探究的基礎上,創作與斑馬魚太空科學實驗相關的科學 vlog、科普展覽、科普劇、科學繪本或科幻故事。高級挑戰是,向航天工程專家學習,以小組方式設計製作一套不超過1.5升的水體空間並包含生命保障系統類密閉裝置,可供4條斑馬魚(兩雌兩雄)和一定數量的金魚藻存活至少一個月。可考慮火箭發射、失重等環境影響,完成工程設計報告,自選材料,類型不限,總製作成本不超過800元人民幣。

  參與活動要求

  參與人員

  ◆包括香港中小學生在內的全國各地小學、中學學生,均可以個人或團隊方式報名參加本次活動。

  ◆每項提交作品需有1-2名指導老師,除工程製作類,每項作品主創人員為1-3人。工程製作類可增加至4-6人。

  作品類別與要求

  ◆科學日誌類:分為小學組和初中組。可以是圖文形式,插圖照片要求真實、清晰,未經修飾,最終形成一個pdf格式文件提交。

  ◆表演展示類:小學組包括太空魚缸設計、科學海報、科學手繪、科普劇、科普作文等;中學組包括科學微視頻、科普展覽、科普劇、科學繪本及科幻故事等。

  ◆科學探究類:小學組包括科學實驗報告;中學組包括科學實驗報告和科學小論文。

  ◆工程製作類:只面向中學生。工程設計報告及相關附件合併在一個pdf文件中。如果有其它視頻類文件,要求時長不得超過1分鐘,配以普通話講解。

  作品總體要求

  ◆科學性:圍繞本次活動主題,數據真實可靠。

  ◆原創性:自主設計創作,嚴禁抄襲或剽竊。

  ◆實踐性:突出青少年參與、動手實踐及思考過程。

  時間要求

  ◆7月15日前,提交科學日誌類及展覽展示類作品;

  ◆9月15日前,提交科學探究類及工程設計類作品。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