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經濟拚發展惠民生之創科篇】港創科要給力 四關鍵須突破

◆「香港國際創科展(InnoEX)」展現創新科技成果。 資料圖片
◆「香港國際創科展(InnoEX)」展現創新科技成果。 資料圖片

◆河套深圳園區內,香港城市大學福田研究院內的科研人員在做實驗。 資料圖片
◆河套深圳園區內,香港城市大學福田研究院內的科研人員在做實驗。 資料圖片

◆科創市集吸引市民參觀。圖為香港科技園公司舉行「開心香港」市集傳媒預覽活動。 資料圖片
◆科創市集吸引市民參觀。圖為香港科技園公司舉行「開心香港」市集傳媒預覽活動。 資料圖片

◆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是深港兩地政府簽署的「一區兩園」合作安排的重點項目。 資料圖片
◆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是深港兩地政府簽署的「一區兩園」合作安排的重點項目。 資料圖片

  專家倡結合灣區優勢 串聯上下游產業鏈

  在香港社會由治及興的新階段,如何活用本港的尖端科研水平,透過創新科技促進經濟和產業轉型升級,是實現新質生產力,賦能香港高質量發展的焦點。特區政府近年便推出連串措施,致力提升生物醫學及人工智能科技研發,完善香港創科生態圈,推動新型工業化,及吸引科技企業和人才落戶。多名大學、初創企業及科創界專家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要讓創科在香港拚經濟、拚發展過程中發揮應有力量,正面臨四大關鍵,包括結合大灣區優勢將創科產業上下游產業鏈串聯起來,亦要更有效吸納投資,及做好人才規劃避免錯配,同時理順專利制度,使香港成為創科產品的孵化地。 ◆香港文匯報記者 莫楠

  香港擁有五所百強大學,在AI、生物醫療、新能源、新材料和金融科技等領域的新技術研發享譽全球,此外「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亦讓香港成為吸引企業在港融資的重要據點。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黃錦輝認為,要建立蓬勃的創科驅動經濟氛圍,香港應憑這些專長,因地制宜,通過「香港研發、灣區轉移、內地市場、國際出海」四個步驟,來形成優秀的新質生產力,並將整個科創產業鏈串聯起來。

  黃錦輝解釋,香港受土地和市場規模局限,而大灣區總人口及市場規模是香港逾十倍,應考慮將香港的前沿科研成果轉移到深圳及廣州,並在佛山、東莞等地產品化,開拓潛在市場,而於灣區試點成功後,更可推廣至全國市場。同時,內地科創品牌也可以在香港進行推廣和融資,以香港的國際化經驗幫助產品銷售到國際市場,實現上下游產業鏈的閉環。

  激活港創科拓經濟 需吸納投資

  要激活香港創科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除了政策支持以及產、學、研界的努力,更需要有效吸納投資,惟過去香港的投資傾向較短期,不利於需要較長期穩定資金的創科項目,加上經濟低潮使部分投資者顯得較保守,一些具潛力創科項目面對資金鏈中斷的問題。

  本地初創公司濃說科技(Wizpresso)創辦人鄭嘉泓表示,本地以往較缺乏創投和專業天使投資者,特別是在種子基金和A輪階段。

  他認為,香港應透過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扮演國際初創融資的角色,吸引包括內地、東南亞以至其他地區的初創企業來港尋找投資者,特區政府可考慮提供稅務優惠,鼓勵家族辦公室和私營投資者,加大力度投資在香港的早期初創企業和中小企業。

  立法會議員(科技創新界)邱達根則指,引進非本地企業亦是香港吸納新資金的重要一環,同時還能引入相關領域的專家和商品市場。他並建議,吸納不同地區的投資資金後,可以交給本港專業的風投機構,通過風控管理能力和投資眼光,確保科研企業能獲得穩定的資金運作。

  除了資金需求,技術開發和研究人才的儲備對創科生態圈也至關重要,黃錦輝提到,特區政府不同的人才計劃,至今年已收到逾20萬宗申請,超過12萬宗獲批,「數字上」看人才非常充足,但實際上卻缺乏針對性規劃,即如何找到符合創科行業不同崗位包括科研、技術開發、科技轉移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需求的人才。

  他認為當局應進行分類和評估,更針對性地將人才配對至相關行業中,當個別範疇人才不足或供過於求時,則要相應地增加或停止吸納。

  邱達根亦指,本港創科行業中產品專利配套亦有待加強,現時香港雖有許多法律精英,但專門負責知識產權領域的法律人才相對較少,現時企業和大學的專利申請以海外為主,不利在香港實現產業化。

  籲進一步理順專利制度

  他認為應進一步理順香港專利制度,在登記專利後的評估、市場增值、銀行支援企業等方面落實具體規條,例如銀行可以接受技術抵押和金融機構支持專利的估值,保護知識產權的同時提高專利的價值,讓科技企業獲得資金將創科產品向外推廣,使香港成為創科產品的孵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