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吳嬋霞 何紫薇共敘香港兒童文學的傳承與啟後

◆嚴吳嬋霞(右)與何紫薇共談「香港兒童文學的傳承與啟後」。 張岳悅 攝
◆嚴吳嬋霞(右)與何紫薇共談「香港兒童文學的傳承與啟後」。 張岳悅 攝

◆黃慶雲展區吸引觀眾駐足細閱。 張岳悅 攝
◆黃慶雲展區吸引觀眾駐足細閱。 張岳悅 攝

◆展覽中的「童塗新趣」互動區以《新兒童》封面為設計靈感,吸引眾多觀眾參與。 張岳悅 攝
◆展覽中的「童塗新趣」互動區以《新兒童》封面為設計靈感,吸引眾多觀眾參與。 張岳悅 攝

◆首屆滬港兒童文學交流會合影。 兒協供圖
◆首屆滬港兒童文學交流會合影。 兒協供圖

◆去年香港書展「文藝廊」中設專區展出兒童及青少年文學作家的珍貴藏品。張岳悅 攝
◆去年香港書展「文藝廊」中設專區展出兒童及青少年文學作家的珍貴藏品。張岳悅 攝

  香港從純樸的小漁港發展成閃爍的東方之珠,社會的繁榮喚起了文化的甦醒,香港的兒童文學正是隨着時代的流轉而慢慢形成的文化產物。人稱「嚴太」的兒童文學作家嚴吳嬋霞,可謂本地兒童文學發展的推手,早在1981年,她便與何紫、阿濃等作家共同倡議成立了香港兒童文藝協會(簡稱兒協),凝聚兒童文學創作的中堅骨幹和年輕生力軍,自此開啟了本地創作及兒童圖書出版的黃金時代。何紫薇是兒協的現任會長,她的父親何紫與嚴吳嬋霞可謂志趣相投的至交好友,何紫薇也從事寫作、出版及閱讀推廣工作,並深信父親作品傳遞的價值觀,值得代代相傳。◆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

  嚴吳嬋霞與何紫薇日前齊聚「南來作家手跡遺物展——走進文學時光的卷軸」文學主題講座,以「香港兒童文學的傳承與啟後」為主題,梳理香港兒童文學發展脈絡,暢談多部早期作品的創作歷程,亦回憶一眾南來作家對香港兒童文學發展的深遠影響。當二人細敘自己與兒童文學的不解情緣,也正是香港兒童文學承前啟後、生生不息的例證。

  梳理香港兒童文學發展脈絡

  當時光追溯到1930年代,胡愈之、嚴文井、陳伯吹、司馬文森、豐子愷等南來作家開始在報紙副刊為兒童寫作,為彼時荒蕪的香港兒童文學園地播下種子。1941年,香港第一本綜合性兒童文學雜誌《新兒童》創刊,由「雲姊姊」黃慶雲主編,其中的「雲姊姊的信箱」與小讀者建立了密切的聯繫,何紫也是其中之一,「爸爸是在戰亂時期長大的兒童,《新兒童》給了他很多心靈上的鼓勵和安慰,也成為他日後走上兒童文學創作之路的啟蒙。」何紫薇說。嚴吳嬋霞與黃慶雲及其女兒周蜜蜜亦私交甚篤,「我後來寫了一本《兒童文學採英》,特別邀請她寫序,這本書也是為了獻給我敬愛的雲姊姊。我們一定要向前輩致敬和感恩,因為他們做了很多事,我們跟着他們的腳步走,應該會愈來愈好。」嚴吳嬋霞說。

  隨後,《兒童樂園》、《小朋友畫報》(後改名為《變形豆》)、《兒童報》等多份兒童期刊興起,嚴吳嬋霞當年是《兒童樂園》的忠實擁躉,她笑說:「去丹麥的時候第一站就去看美人魚雕像,因為曾在《兒童樂園》中讀過小美人魚的故事。兒童文學豐富了我們的童年,也激發了我們的想像,不知不覺中或許也會催發我們的人生志向。」

  1961年,新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成立,早期出版以圖畫為主的低幼及初小讀物。當時香港的兒童文學正經歷通俗文化衝擊,市面上充斥着內容涉及暴力和色情的「公仔書」,引發社會關注。1973年,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等十個群眾團體發表了《公仔書之暴力與色情研究報告》。1974年,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發表了《救救孩子》的聲明,呼籲抵制色情與暴力書刊,要關注青少年和兒童的精神食糧,重視兒童文學的創作和出版。1980年,香港兒童教育及文化界人士和團體聯署了一份《關注少年兒童的精神食糧》呼籲書。1981年1月,第八屆青年文學獎舉辦了「展望八十年代的香港兒童」研討會,出席者有何紫、阿濃、嚴吳嬋霞、陳淑安、韋惠英等人,會後建議成立一個專門團體,推動香港兒童文學發展。同年11月,香港兒童文藝協會正式成立,何紫、嚴吳嬋霞和阿濃先後擔任會長,自此開啟了本地創作及兒童圖書出版的黃金時代。嚴吳嬋霞憶述道:「我們匯聚各界專業人士,包括作家、插畫家、音樂家、教師及社會工作者等,關注香港兒童文學和青少年成長的人都可以參加,共同壯大協會的力量。」

  兒協成立後,積極舉辦兒童文學節、兒童書插畫展等活動,亦邀請世界各地的兒童文學家來港舉辦講座及研討會。1987年,首屆「滬港兒童文學交流會」於上海舉行,自此每兩年一次,滬港兩地輪流主辦兒童文學研討會,至今已跨越30餘載……如今,會長的接力棒已傳到何紫薇的手中,兒童文學的種子,在一輩輩作家的用心灌溉下茁壯成長,終枝葉繁茂,碩果纍纍。

  專注兒童文學此情不渝

  嚴太當年在羅富國教育學院畢業後,當了五年中學語文教師,偶然間聽聞「children's literature」一詞,即引發了她的濃厚興趣。上世紀七十年代,她隨丈夫遊學英美,在英國修讀了兒童文學與圖書館學,並耗時八年走訪英美多間圖書館收集相關資料,再逐句抄寫在卡片上。「雖然辛苦,但很值得。」這些筆記後來匯總成為「魯迅與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碩士論文,並於2020年出版成書。她擅長童話創作,產量算不上很多,何紫是她的伯樂,曾說她「惜墨如金,但篇篇精品」。她多次獲得內地和香港的重要文學獎項,如《姓鄧的樹》1987年獲得兒童文學巨匠陳伯吹先生創設的「兒童文學園丁獎」之「優秀作品」獎。「為兒童寫作其實很難,我們首先要了解兒童,也要有創意和想像力。兒童文學的寫作其實很嚴肅,但又很好玩。」她說。

  何紫薇2022年創辦了非牟利機構「何止文庫基金會」,致力傳承父親的兒童文學事業,整理並重新配圖出版其作品。她自謙想像力不夠,未能開始兒童文學創作,近年則編寫了研究何紫文化工作的專書《潤物無聲——何紫和那時代人物訪談集》,收錄何紫自述及其15位至親好友的訪談,不僅記錄何紫和同代人為香港文學及文化所作出的貢獻,亦間接呈現當時的文化氛圍和時代面貌。

  【聆聽】籲社會各界更關注兒童文學

  嚴太曾在新雅文化及山邊出版社任職多年,談及這段經歷,她不禁感慨:「兒童書的出版是辛苦的,我們都在用心用力去做,『捱』到了今天。其實不應該用『捱』來形容,我希望大家不只支持兒童文學作者,也應看到插畫家和出版社的努力。兒協也不只是培養新作家,更希望發動整個社會關注兒童文學,兒童文學的發展離不開家庭、學校和社會各界的支持。我1997年受邀擔任香港書展『兒童天地』籌委會主席,更希望藉此繁榮香港兒童圖書的出版。」她亦冀望,政府給予兒童文學多些關注,尤其是在出版範疇,「沒有兒童文學,便沒有成人文學;沒有小讀者,就沒有大讀者。」她致力推動香港兒童出版事業及青少年兒童閱讀40餘年,如今仍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