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當局應認真查找水浸成因


  本港又到風雨季,在全球氣候異常的大環境下,預料今年襲港暴風雨將比往年嚴重。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與相關主要官員及部門首長昨日舉行聯合記者會,講解政府強化應對極端天氣的策略和措施,當中對這兩年全港廣泛地區出現嚴重水浸,提出不少改善雨水排放系統的務實應對之策。然而,對於近期一些水浸事件,當局應認真查找成因。

  本月初一場紅雨,雨勢遠不如去年「50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靠海的將軍澳居然一片澤國,有露天停車場更加「水淹七軍」,災情超出很多香港市民的心理預期。平情而論,水浸嚴重,同樣也看到政府在快速清理塌樹、修復設施等方面的應變能力明顯較「山竹」襲港時佳,特別是落實愛國者治港和推出關愛隊措施後,政府和地區團體之間的協同和善後處置等方面的工作均有明顯提升。

  渠務署現正進行11項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大型工程,本月內還將向立法會申請7項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撥款,前者需到2030年分批完成,後者短期內亦難發揮效果,令人擔心「遠水難救近火」。而且,近年不時出現雨量稍大,一些過往水浸風險級別不高的地區仍出現水浸。當局應認真研究成因,到底是過去上百年與洪水對抗中總結並有效推行的「上游截流、中游蓄洪、下游拓渠」策略已過時?抑或真的如有意見質疑,本港近年進行的大量基建工程對各區渠務和排水系統有所影響?

  事實上,近年包括個別落成不久港鐵站在內的建築物,在大雨天化身「水舞間」,十分誇張。有意見質疑,情況反映工程防水防汛質量或設計可能有問題,呼籲當局認真查找成因,到底是物料、施工或監管哪方面出問題,盡快找出並加以糾正,否則防汛改善工程可能難盡人意,事倍功半。

  此外,本港近年大興土木,網上曾有圖片顯示有工人將建築廢料直接傾倒入雨水渠,令人思疑當局對施工監管是否到位,有否考慮到施工期間對同區排水洩洪系統的影響並作出應對。本港主要渠道設計本可抵禦「200年一遇」暴雨,但近年接連有不到百年一遇程度的暴雨已出現嚴重水浸,當局需務實檢視,與時俱進提升效能,相關改善工程才能達到防治水患的預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