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高增值航運服務 鞏固香港航運中心地位
于承忠 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客席講師
近日,有網媒針對本港航運業及葵青貨櫃碼頭的種種現象,宣稱香港貨櫃碼頭「荒漠化」,更甚者形容香港「將會消失於世界航海地圖」,這並不符合實情。
其實,香港貨櫃吞吐量持續下跌已經不是新鮮事。歸根究底,面對鄰近碼頭的競爭和各式各樣的補貼,加上大型航運公司亦把船泊的安排優先放在深圳港口,本地碼頭營運商可謂「巧婦難為無米炊」。不過,香港物流業仍然在世界上穩佔重要角色,我們應該把焦點放在物流的優勢環節上。例如,香港國際機場的貨物處理量長年處於世界第一,這有賴於在港的120多間航空公司和220多個目的地的強大網絡。此外,機場三跑系統、菜鳥智慧港倉庫項目、香港國際機場東莞物流園,以至未來的空郵中心二期擴建、洪水橋新發展區規劃的物流用地等,都展示出政府對航空物流業的支持。
大家需要明白,香港處理的貨物中,有超過70%是轉口貨,來源地並非香港,原因除了是香港一直擁有轉口港的優勢,更重要的是香港已經沒有製造業,既然缺乏製造業所產生的物流航運需求,香港作為轉口港的角色就更形突出。在諸多責難、嘲諷航運碼頭業的同時,大眾更應看清問題的根源。第一,香港既缺乏自身貨源,亦已失去大型航運公司(如東方海外),對大型的航運聯盟並沒有影響力,不能要求航企增加靠泊香港班次。第二,因長期的積極不干預,香港並沒有跟隨鄰近港口,由政府作出補貼,讓對注重成本的客戶失去興趣。第三,內地碼頭的效率和國際班次的增加,使雙方的差距大幅收窄。加上貨物轉口會涉及額外成本和處理時間,對於本港碼頭業更加雪上加霜。
輿論應該把焦點放在如何提升香港港口的競爭力。特區政府在去年底推出兩份行動綱領,包括《現代物流發展行動綱領》以及《海運及港口發展策略行動綱領》,以支持香港物流、海運及港口業的持續發展需要,提升業界的長遠競爭力。《行動綱領》從增強港口競爭力、發展高增值海運服務、加強宣傳香港海運品牌和培育人才,以及強化香港海運港口局的支援四個方向,提出了10大策略和32項具體行動措施,以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
最後,香港碼頭航運業需要用好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於支持香港港口的地位和發展高增值海運服務的政策紅利,從「船」「貨」「地」三方面入手,打造香港成為綠色港口和智慧港口,並吸引更多大型船公司落戶香港,為目標企業和人才提供稅務優惠政策。大家在日後不應只注重香港碼頭處理量的世界排名,更應該檢視所有創新和高增值航運服務,如船隻租賃、仲裁、航企融資(尤其是可持續發展的綠債或借貸)等,是否得到落實和為香港帶來多少收益和創造多少就業,這樣才是對香港航運業的關心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