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資逐步改善

  劉韋瑋 資深傳媒人

  香港躋身國際一流城市,惟最低工資卻不如美英澳列在收入最高的城市排名,反而仍停留在發展中地區之列,排名第39位。雖說這個排名不致太差,但作為市民佔多數的「打工仔」總希望收入增加,有更舒適的生活。當局推出最低工資改制方案,「打工仔」的期望似乎不容易短期內實現,但可逐步改善待遇,仍算是好的開始。

  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本月初宣布,接納最低工資委員會有關優化法定最低工資檢討機制的建議,包括採用方程式以實行一年一檢,按照方程式計算,最新法定最低工資將加1.8元至41.8元。換言之,「打工仔」的收入仍算微升。

  平情而論,新的制度已算是近年的一個突破,當局引入「可加不減」方程式,將更客觀確保基層勞工在通縮及負增長時不被減薪,令「打工仔」收入更有保障。不過針無兩頭利,在商界角度,一向期望僱員薪金由市場調整,現時亦有不少企業以高於最低工資水平聘請員工,以維持競爭力,「可加不減」機制或欠彈性,若最低工資水平訂立過高亦可能影響弱勢群體就業。

  國際調查組織最近發布一項全球最低工資排行榜,調查了67個國家及地區,分析了當中的最低工資變化、基本食品價格的上漲情況以及「生存籃子」的成本與最低工資的比較,並以每月淨收入排次序。結果發現的最低僅得68美元(約532港元)的尼日利亞。香港人經常說「收入趕不上通脹」,但在港居住的「生存籃子」只需每月1,801港元,情況不算太惡劣,在排行榜中排列第39位,最低工資淨收入有887美元,即約6,936港元,也應可支撐到維生水平。

  不過,正所謂人望高處,「打工仔」都想自己的人工可以帶來更舒適的生活,可以吃好住好,不用擔心「柴米油鹽」的問題。其實香港最大問題是高地價政策下產生的惡果,高昂租金成為營商最大負擔,員工薪金因此難以提升,如經濟轉差,面對艱難的經營環境,中小微企承受住巨大壓力,調高員工薪金將會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