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考古遺址入展廳 「讓觀眾更直觀了解」

◆今年各大文博場館展陳方式不斷推陳出新,吸引越來越多家長帶着孩子們到展館參觀遊玩。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寶儀  攝
◆今年各大文博場館展陳方式不斷推陳出新,吸引越來越多家長帶着孩子們到展館參觀遊玩。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寶儀 攝

  一個學術問題,三個考古發現,引出一個熱門的展覽話題。這就是2023年首次展出的「從廣州出發——『南海Ⅰ號』與海上絲綢之路」,即將化身為「從灣區啟航」,於今年8月登陸香港。策展人、南越王博物院(西漢南越國史研究中心)研究部館員潘潔一邊忙着改寫「劇本」(調整展覽大綱),挑選「演員」(文物),設計運鏡和特效(展覽場景及互動環節設計),一邊忙着協調確定前期宣傳方案,填寫展覽文物出境申報材料等等。「我們計劃模擬一個『南海Ⅰ號』或香港九龍聖山遺址的考古現場,讓觀眾更直觀了解香港自唐代以來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補給功能。」

  破解海絲之謎 串聯粵港澳文化遺產

  「海絲,是當下非常火的一個展覽IP。」潘潔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此前有機構統計,2021年到2022年的世界熱門展覽中,30%和絲綢之路主題相關,且超過半數是關於海上絲綢之路的展覽,因此確定要做「從廣州出發」展覽時壓力就很大。在策劃之前,潘潔特意做了一個研究,發現此前的海絲相關展覽,主要採用三種敘事方式,分別是通史或者斷代史、陶瓷或香料等商品主題,以及「南海Ⅰ號」「南澳Ⅰ號」之類的案例史。對比之下,潘潔選擇了回答一個困擾學術界多年的問題:「南海Ⅰ號」最後從哪裏走向世界?

  2018年,南越王博物院啟動南越國宮署遺址考古資料整理工作時,發現2004年至2009年,在王宮展區發現的一處遺址應為宋代公使酒庫遺址,當中出土了大量的宋代醬釉罐。同樣的醬釉罐,2019年起,在「南海Ⅰ號」第九和第十倉也發現了400多個。在廣東佛山南海諸窯,唐代開始就已經在大量生產陶瓷,至宋代盛燒不衰,其中也包括了南越國宮署遺址、「南海Ⅰ號」發現的同類醬釉罐。就這樣,生產基地(南海諸窯)、商品集散地(南越國宮署遺址)和貿易路線(「南海Ⅰ號」航行路徑),三者形成了一個清晰的貿易鏈條,加上此前一些研究成果,足以證明廣州是「南海Ⅰ號」最後裝載貨物、放洋出海的地方。

  港展新增九龍聖山遺址歷史文物展示

  「這個發現讓學者們很興奮,認為甚至可以改寫海絲研究歷史。」潘潔也很興奮,並以此為主題做了「從廣州出發」的展覽策劃。「廣州展覽的時候,南越王博物院向港澳機構借了不少展品,當時他們就對引進展覽很感興趣,這次到香港展覽,會有大量2018年甚至是2020年後的考古成果呈現。」潘潔說,過去研究海絲歷史,對整個灣區的關注還比較欠缺,這次到香港展覽將繼續聚焦海外關於「南海Ⅰ號」從哪裏走向世界的話題,同時增加香港九龍聖山及竹篙灣遺址歷史和文物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