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融合 作家學者共探未來文學新圖景

◆(左起)郁旭映、吟光和韋啟良共談跨媒介與未來文學。 胡茜 攝
◆(左起)郁旭映、吟光和韋啟良共談跨媒介與未來文學。 胡茜 攝

◆「南來之花」動態資料雕塑引發講者的討論。張岳悅 攝
◆「南來之花」動態資料雕塑引發講者的討論。張岳悅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胡茜)視覺文明時代的文學,可以有何種新型呈現形態?文學與科技融合帶來新的視角與挑戰,展望未來,AI以驚人的速度更新換代,人是否也在及時升級?一種可能的趨勢是跨媒介、跨學科、多媒體共創同研,延伸文學在科技時代的形態,對未來文藝展開前瞻性的構思與想像。

  在「南來作家手跡遺物展——走進文學時光的卷軸」假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辦之際,一場場文學主題講座也在此相繼展開。跨媒介作家吟光邀請香港配樂大師韋啟良及香港都會大學副教授郁旭映,共同開展對話,從香港文學館的「文學×新媒體」跨界藝術項目出發,內容涵蓋科幻小說《港漂記憶拼圖》及其衍生的跨媒介交互劇場、「南來之花」動態資料雕塑等,並介紹各自的跨媒介實驗,前瞻未來文學與多重視覺、聲效、音樂等不同媒體結合的可能,包括對多視點敘事(POV)和互動式敘事等看法,在先鋒的空間敘事和視覺景觀之中,創造新的展覽、創作和研究路徑。

  不只寫科幻故事 還在科幻地寫故事

  講座上,吟光談到自己的作品《港漂記憶拼圖》運用跨媒介分布式敘事,以科幻作為方法論,將小說進行交互設計與媒介延伸,故事元素分布在各媒體平台——敘事架構圖、影像、裝置、聲音、遊戲等,共同建構柔軟的東方科幻和記憶旅程。「『交互劇場』將遊覽文學作品的過程具象化為一場空間冒險。玩家造訪每一個衍生作品空間,對應原著的不同章節,並在提示文本的引導下穿梭、互動,最終體驗完整的敘事。每段敘事和視覺以『物派』形式凝結於虛擬空間中,參與者發現、面對、思辨其中的連綿語境。就此,二維的文本閱讀過程轉化為三維的空間展廳漫遊,打開未來敘事的新可能。」她說。

  同一時間,吟光經過創作與教學實踐,提出構想——以「科幻」作為方法,從今天往後看:一、不只寫「科幻的」故事,還在以「科幻地」方式寫故事,實現創作形式和工作流程的全面革新,包括文本內部的新型敘事手段,和文本外部的多媒體融合共創、人工智慧參與協作等。二、將科幻當中所包含的思想實驗、世界觀設定等,作為學科創作和教學研究的方法論。此外,聲音元素與小說本身的科幻設定與敘事相互印照,呈現了文字以外的空間,也為讀者帶來了更為豐富的感官體驗。

  郁旭映延續了關於科幻文學創作的話題,她說道:「未來文學如何創作和未來文學如何閱讀及研究?因為技術的無處不在,其實科幻題材已經慢慢變成現實題材了,這兩者之間沒有太明顯的邊界。」

  將香港電影音樂作為文化主體推出去

  對談中,韋啟良認同吟光對於多媒介文化的前瞻性,他說:「今天的講座在於我們是不是要更加打開自己的方向?我覺得梵高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個創作者的思維沒有那麼難以觸摸,有時候簡單是最好的理解,就如當下你的第一反應就是創作者最想讓你知道的。經歷是一個很重要的源泉,但未必每一個人都有興趣去理解你的經歷,所以我們總要提醒自己:『觀眾知道你在表達什麼嗎?』」

  在現場,韋啟良以自己的作品展示了音樂的多樣性,他說:「從做電影這行開始,我就嘗試了很多方式,而我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將香港電影音樂作為一個文化主體推出去。香港電影音樂人其實很多,而作品也正在影響着世界。無論用怎樣的科技或者媒介,我們都是在分享生活的每一刻,每個人想要達到的目標都不同,而這些也同樣會呈現在作品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