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以物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

  一直以來,博物館都被視為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無論是打卡還是深度遊,博物館都是一把可以讓遊客快速解鎖一座城市文化密碼的鑰匙。隨着2015年《博物館條例》出爐,國家鼓勵博物館向公眾免費開放,內地博物館在展覽資源、策展水平等方面的競爭逐漸激烈。各個場館為了「搶奪」觀眾開始各顯神通,先是紛紛嘗試引入各種最新數字音頻、影像技術,隨後又大量使用VR、AR、元宇宙等最新智能展示方式,在社會上掀起一輪又一輪的觀展熱潮。博物館「卷」起來,策展人的作用也日漸凸顯。

  廣東省博物館是內地最早引進策展人制度的場館之一。2012年12月,國家文物局發布《關於加強博物館陳列展覽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創新運行機制,探索實行策展人制度。廣東省博物館以此為據,開始探索實行「廣東省博物館策展人制度」,通過建立策展工作流程規範,競爭性選拔策展人,組建策展人人才庫、展覽項目庫等一系列方式,逐漸形成一套成熟完備的規章制度,在2014年正式推行。廣東省博物館陳列展示中心主任白芳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實行策展人制度後最大的變化就由「以物為中心」轉移到「以人為中心」,即從以藏品展示為中心到以觀眾需求為中心的轉變,根據博物館自身特色策劃有主題、成系列的展覽,並在展覽中通過運用數字技術手段、空間和藝術呈現「講故事」。

  辨別知識真偽 駕馭新科技

  2022年底,白芳在其策展的「焦點:18—19世紀中西方視覺藝術的調適」中,通過與高校合作,設計了一個外銷畫家廷呱的畫室裸眼3D場景,「一樓」展示着油畫作品,「二樓」則是讓展品活起來、讓展覽會說話,觀眾可以一秒穿越回到晚清,直面當時廣州的貿易繁榮。南越王博物院研究部館員潘潔則根據最新學術研究成果,在「從廣州出發——『南海Ⅰ號』與海上絲綢之路」中設計了「綱首日記」,借綱首(船長)之口與公眾「對話」,回溯歷史情境。

  「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讓博物館找到了更直觀的呈現方式,幫助觀眾理解展覽及其背後的歷史信息。」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漢二陵博物館)副院長林冠男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這並非意味着展覽中新媒體技術用得越多越好,尤其是當下大熱的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未來將更廣泛被運用到策展中,反而是更加考驗策展人辨別知識真偽以及駕馭技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