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廊】雨天的廚事

  韋 佐

  窗外小雨零落,伴以沉悶的雷聲。雨的節奏有些懶散、凌亂。雷聲小,像聲勢虛張,不驚心動魄,不振聾發聵,讓人聊覺鬱悶、乏味。但操持廚事,便不覺雨晴有何影響。

  眼下為五一小長假。相似的雨天裏,不出遊的好朋友在遠近城市。他們或看書,或喝茶,或寫詩,所作皆風雅之事。此時,我卻剛從菜場裏買回豬排骨、瘦肉、粉腸、豬肝、豬板油和蔬菜若干。廚房灶台上,藥煲在左,油鍋在右。煲的是車前子。車前子是車前草的乾種子,黑芝麻似的。沒有醫囑,「藥」由自取。只因從手機上刷到了一位醫院院長、老中醫的短視頻。如今一些小偏方,很多人是通過百度或從手機視頻上現學現用的。不過,身體出現不適,還是要專門去看醫生。一個人得服老,因為免疫力在下降,一些疾病會悄然上身。「也怕收入低,更怕有『三高』。可以不服老,必須得服藥。」取藥回家路上,我隨口吟了這首打油詩。

  數天前,我煲的是車前草。是從菜市場上買回,像買時令蔬菜似的。春夏之交,正是車前子雷公根們日漸茂盛的時節。買之或採之煮水,當涼茶喝,相當於自製天然王老吉,一把煮一壺,實惠實用得多。30多年前,看過《詩經》記載 「采采芣苡」(又作芣苢),有專家說芣苡就是車前草,又有專家說是訛傳為車前草。我不是專家,只能確認自己所煮的就是車前草和車前子。胸前和背後長了皮膚病,遵醫囑,肉食有多忌。於是,我經歷了1個月只能點吃豬肉的漫長日子。眼下病況痊癒,之前的食忌基本解除。五一後就進入休漁期了。因患小痛風,高嘌呤食材於我就失去了誘惑力。在此前,每日都有海味。此後每到「開海節」,八方食客群情激奮,自駕奔赴海邊,道為之塞,而我不再跟着亢奮了。

  多年來,我仍習慣或多或少買些豬骨豬肉,買黑毛豬肉。如買沙骨、銅骨、扇子骨等,用來煲冬瓜或蘿蔔或蓮藕,再外加瑤柱、墨魚及枸杞、紅棗。我煲一鍋湯,時限一般在2個小時以內。但要煲出一鍋好湯,還得學學廣東人的講究和耐性。平日,常以瘦肉、豬肝、粉腸做早餐,做三鮮粉。如買到骨髓,可做成四鮮。以海蝦、魷魚、八爪魚、泥丁等,就是海鮮粉了。豬肉三四鮮再加海鮮,那就八鮮十鮮了。不過,八人十人的早餐粉或早餐粥,才值得如此操持,不然太勞力勞神。上述湯類和早餐,主要還是為家人伺弄。

  豬骨豬肉有多種做法,在此單說五花肉。五花肉切成片狀,半厘米厚、兩三指寬。拌以醬油、米酒、豆腐乳、薑片等醃製半個小時左右,放好。在平底鍋上倒上茶籽油,油到7分熱時,一片一片地夾好,像排隊般整齊地平鋪於鍋中,用慢火煎。至半黃,再翻邊。兩邊煎到七八分乾即可。起鍋前,可擠入鮮檸檬汁或西紅柿汁,以減油膩。裝盤上桌,或用包生菜席而卷之,外素裏葷,青黃合一。此種吃法,頗受青少年和小孩們喜歡。生菜當提前洗淨,用鹽水浸泡10分鐘上下。取出,晾開,以備用。

  黑毛豬板油煉製也略講章法。先用溫水洗淨,切成兩指寬度塊狀,置入鍋中,水煮,放入薑片、米酒,主要是去腥味。水沸之後,潷掉水,再加少量開水熬煮。煮到水去油出,油塊半黃,停火幾分鐘。開蓋翻邊,再煮到七八分黃,油出到八九分,可停火。至微溫,撈出油渣,往2升容量大小的油盅裏倒入豬油。如在冬天,不到1個小時,液態油很快凝結,如雪如脂,平坦結實。當然,雞油亦可同樣製法。煮湯菜時,起鍋前,挖上半勺,攪入沸湯中,油花漸漸綻放,一鍋汪亮。其實,豬油和植物油可搭配着吃。

  雨天,喝茶讀書似為大雅,煉製豬油似為大俗。所謂雅俗,其實都匯聚到同一腸胃裏。茶香讓人想到清明時節,一層一層台階似的茶園。而豬油氣息讓我想起遙遠的童年時光,甚至想到村上過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