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跑眾多】賺錢者僅一成

  和傳統的影視劇相比,網絡微短劇憑借對受眾需求的精準把握,加上投資成本低、內容輕量化、製作周期短等特點,看起來似乎已成為當下最賺錢的風口產業。但實際上,不少短劇頭部公司的負責人都曾公開表示,短劇的收益並非外界所傳的「一星期拍完,一個月上線,一部財富自由」。「在眾多的短劇中,能賺錢的大概只有10%,還有10%是不賠本的,大部分的短劇都是在陪跑。」李濤告訴記者。

  冀好作品贏大流量

  從第一部劇38,500元的承製費到如今一部劇平均60萬元的承製費,看起來承製公司的收入越來越高,但李濤坦言,倒貼製作費的時候也非常多。

  「我們不從製作費裏掙錢。」李濤表示,對短劇來說,製作費本來就不多,且最大的收益是後期的流量分成,如果作品粗製濫造,得不到受眾的認可,那所有的付出就打了水漂。

  在豐行文化,李濤對導演團隊給予了最大的支持:拍攝周期不限、製作費預算不限,唯一的要求是品質必須高。「以《無雙》為例,合同價是35萬,但最終拍攝花了41萬。」李濤說,在他們所有拍攝的劇目中,倒貼製作費的概率達到70%左右。「我們希望把自己的領域做到極致,最終通過好的作品贏取大的流量。」

  廣告投放開支大

  而當外界嚷着豐行文化「八天掙了1個億」的時候,李濤無奈地笑說:「如果掙了1個億,那我早就『躺平』了。」

  他告訴記者,與傳統的影視劇變現渠道不同,短劇主要通過小程序投放,在抖音、微信等平台播放,部分短劇也在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芒果TV等平台播出。在短劇的成本中,廣告投放是很大的一部分開支。

  李濤表示,雖然短劇看起來賺錢,但這也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平台方找到承製方合作,提供劇本,製作公司將短劇拍攝剪輯成片,完成後再交付給平台方,然後再由平台方找渠道進行投放。「整個鏈條下來,環節眾多,平台、編劇、製作、發行等都要分成,所以利潤也並沒有外界想的那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