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產業鏈 中國主導「三電」

  圖:5月11日發布的《全球貿易觀察(2024)》報告顯示,中國的電池、電機、電控主導全球「三電」出口市場。圖為在今年4月舉辦的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上,觀眾參觀寧德時代展位。\中新社
  圖:5月11日發布的《全球貿易觀察(2024)》報告顯示,中國的電池、電機、電控主導全球「三電」出口市場。圖為在今年4月舉辦的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上,觀眾參觀寧德時代展位。\中新社

  首屆全球貿易觀察論壇11日在遼寧大連舉行,現場發布的《全球貿易觀察(2024)》報告顯示,2023年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全球貨物貿易規模23.5萬億美元,較上年同期下降6.2%,未能延續增長態勢。但與此同時,中國以14.2%的出口國際市場份額佔比,連續7年保持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顯示出較強的發展韌性。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在全球電動汽車產業鏈各環節均佔據核心地位,主導「三電」出口市場,彰顯「中國智造」力量。不過,受訪專家對大公報表示,車載芯片仍是一大短板,應盡早突破,早日實現自主可控。\大公報記者 宋偉大連報道

  《全球貿易觀察(2024)》由中國海關總署全球貿易監測分析中心(大連)共建單位翰聞資訊編寫。報告數據顯示,在電動汽車產業鏈上游的關鍵礦物提取和精煉環節,中國進口了全球超67%的鋰礦(鹽)、超50%的鈷礦。

  全球鋰電池出口 中國佔半

  相比上游環節,電動汽車中游涉及的產業鏈業態更為多樣,主要是電池、電機、電控「三電系統」為核心的零部件生產製造。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鋰電池進出口總值2451.7億美元,同比增長27.5%。其中,德國以219.8億美元進口額穩居各國之首,同比增長56.9%;美國以187.5億美元位列第二,同比增長36.4%。與此同時,中國鋰電池出口額以649.8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一,同比增長27.8%,佔全球鋰電池出口額總值的51.1%。

  除鋰電池外,電機的選擇與車輛的性能、續航里程和駕駛體驗密切相關,對電動汽車的發展同樣至關重要。從電機進口額來看,美國去年以14.7億美元排名第一,佔全球電機進口的26.5%;德國以4億美元位列第二,同比增長14.2%。而中國依舊是全球第一大電機出口國,為全球貢獻了價值7.4億美元的電機產品。

  而扮演電動汽車「大腦」角色的電控系統方面,中國中車和比亞迪等企業在國產化進程中取得了重要進展,近來年已經擺脫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的局面,加速了電動汽車產業鏈完善。去年,全球電控進出口總值1676.3億美元,同比增長12.4%。美國依然是第一大電控系統進口國,其後分別為德國、中國。得益於電控系統國產化提速,中國電控系統進口額已同比下降6.3%。在出口方面,德國、中國、美國分列電控系統出口額前三位。

  在電動汽車出口方面,按數量統計,中國去年以177.3萬輛的出口規模成為電動汽車全球第一大出口國,同比增長高達67.1%。即使按貨值統計,中國也以418億美元僅次於德國,位居全球第二位。

  專家籲注重海外市場售後服務

  報告發布人、瀚聞資訊首席研究員莊天宇表示,儘管中國電動汽車整車對美出口份額較低,但通過中游的電池材料和組件對美出口,以及對美國「友邦」的出口等,實際上間接滿足了美國消費者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需求。「中國新能源汽車以其優秀產品品質獲得海外市場青睞,售價相對其他國家汽車處於中高端,未出現低價傾銷的現象,所謂的『產能過剩』是美國畏懼產品競爭,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的藉口。」

  中國美國經濟學會理事、東北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副教授牟逸飛對大公報表示,中國電動汽車產業鏈相關企業應盡快補齊產業短板。「例如車載芯片仍是一大短板,容易受到他國出口管控的限制,因此要盡快向上突破,盡早實現自主可控。」

  牟逸飛強調,因電動汽車海外銷售可能面對貿易規制、產品故障等法律問題,故而企業要提前做好跨國法務工作。此外,因電動汽車的維修與傳統燃油車明顯不同,車企在海外拓展銷售市場的同時,更要注重售後維護維修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