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人化演繹 故宮音樂兒童劇《甪端》來港演出受追捧

  左圖:《甪端》日前在葵青劇院演出,座無虛席。右圖:《甪端》將國寶擬人化處理,由真人扮演文物。
  左圖:《甪端》日前在葵青劇院演出,座無虛席。右圖:《甪端》將國寶擬人化處理,由真人扮演文物。

  【大公報訊】記者劉毅報道:日前,故宮博物院首部音樂兒童劇《甪端》於香港葵青劇院上演,將文物故事搬上兒童劇舞台,引領觀眾了解文物及其背後的保護故事。在港演出期間,口碑以日遞增,最後一場的演出更收穫滿堂彩。

  在香港5天5場的演出,音樂劇以可愛俏皮的舞蹈,結合絢爛的燈光舞美與裸眼3D、AR技術等,向香港觀眾生動展示文物保育故事,在舞台上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舞台互相融合。新時代文物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故事,為觀眾打造一場獨特的視聽盛宴,憑藉口口相傳的好口碑,票房逐日上升,最後一日更是座無虛席。

  神獸擬人化說故事

  《甪端》主角是一隻400歲的甪端,其原型為明萬曆年間的掐絲琺瑯香薰甪端。主辦方表示,這件文物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館之時,就曾作為首批故宮博物院文物於香港展出,「因為這個機緣,我們也想這隻小神獸能通過我們的演出漂漂亮亮地走到香港,與觀眾見面。」

  何謂甪端?其實它是中國傳統神話中的獨角獸,日行一萬里、夜走八千里,通曉四方語音,「甪端就是文化交流的使者,而每個家庭的孩子如同神獸,他們與劇中的甪端一樣,都充滿着童心和好奇,對未來有憧憬。」出品方希望可以通過這種擬人化的演繹手法,讓國寶活起來、會唱會跳的同時,能夠拉近與普通家庭的距離。

  經過擬人化處理的甪端由真人飾演,除卻設計巧妙的舞台、頗具動感的舞台,譬如令12根大紅柱子飛起來等,都增添了觀賞效果,且國家級文物──金甌永固杯、南宋沈子蕃緙絲《梅鵲圖》和晉代書法家陸機的草隸書法作品《平復帖》,也在劇中擔任重要「戲分」,觀眾看畢之後表示,雖然是一部兒童音樂劇,卻從中了解到文物歷史故事,喜歡劇中人與文物對話的形式,也很感嘆歷史歲月的意義。

  香港觀眾紛紛形容這部劇讓他們身臨其境感受故宮博物院文物魅力,在寓教於樂之中,了解到了文物的歷史。且不少家長帶小朋友觀看之後,還在各自家長群廣而告之,形成觀眾之間的傳播力。

  5月底,巡演版《甪端》將在廣東藝術劇院返場演出,以及8月底還將作為澳門首屆國際兒童藝術節閉幕演出。

  圖片: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