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風生/吸引人才 更要人盡其才\葉建明

  特區政府日前舉辦首個以人才為主題的國際論壇和展覽會,旨在推廣香港作為國際人才樞紐和門戶的雙重角色和優勢。

  香港近兩年吸引人才的努力有目可睹,也頗有成效。截至4月底,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約29萬份申請,當中近18萬份已獲批,逾12萬人才已抵港。其中,「高才通」計劃吸引來自世界百強大學的畢業生人才來港。截至2024年3月底,該計劃共收到約77000宗申請,其中超過61000宗獲批,超過47000人已來港。

  去年8月,我在媒體上撰文提出「香港要為人才落地生根提供『優質土壤』」。我提出,政府在全球主動「搶人才」的舉措,可能是香港歷史上的前所未有,必然對香港未來發展產生深遠意義。強調要將香港的人才土壤培植好,為人才落地生根創造一片沃土,要愛才惜才留住人才、成就人才。

  發揮政府角色「扶上馬送一程」

  今次我希望再次提醒,「搶人才」只是手段,「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才是目標。特區政府要做好「服務型政府」角色,為人才在香港發揮更大作用,同時成就香港,成就自己創造條件。

  這一年多以來,香港「高才通」計劃引進的人才星光熠熠。據獲知,從內地引進的人才中,藏龍卧虎,不少具有很高成就。他們中有業內領軍人物,設計項目遍布內地城市,享有國際盛譽;有的花香海外,利用美國等寬審批嚴監管的制度,在國外生產的健康產品深受國人喜好。內地消費者輾轉利用國際渠道購買,且往往供不應求。「高才通」給了人才和產品落地香港並滿足內地消費者需求的機會;有的高才在內地以專利技術生產高附加值的生物原料,對香港未來再工業化提供很有價值的借鑒……

  他們中有的已在香港註冊公司,並計劃開展業務,誠心誠意在香港開創一片新天地。他們嚮往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視香港為絕佳的橋樑和中轉基地。對於希望開拓海外市場者而言,他們相信,站在香港,就有可能站在世界舞台;而對於希望拓展內地市場者而言,站在香港,那就是站在14億人口的大市場。而且,這些人才背後的企業,有的是成熟技術和產品,也有「自帶產業鏈供應鏈」,直接對標香港發展創新型產業目標。

  但他們也有痛點。相對於尋求香港企業職位的高才,這類人才與企業雖然更具有主動性,但也面臨更多需要熟悉和適應的地方。他們對於香港的營商環境、法治環境、用人制度等的認識還需要時日,有的也有一些暫時性的困難,以及和原有一般性政策有衝突碰撞的地方。此時此刻,特區政府作為有為政府,更需要充分發揮服務型政府的角色作用,「扶上馬送一程」,幫助這些企業度過「嬰兒期」。

  為此建議政府,潛心掌握「高才通」中的頂尖人才情況,以及其在港開設企業(及有意願開設企業)的情況,加強與之溝通,協助他們的企業順利落戶並產生效益。政府需要對引進的人才做到心中有數,登記造冊,定期隨訪。對於那些希望借助香港走向海外的高才和企業,香港有條件從法律、會計、知識產權等方面提供專業服務,協助他們作為香港企業走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

  人們常說,最優秀的戰略是「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在於創新型人才,這是香港加快培育新動能、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遵循。在日前舉行的「香港·全球人才高峰會」上,行政長官致敬最早推動香港研發成果商業化之一的商湯科技創始人、已故湯曉鷗教授,令人聯想到「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這句話。

  今天,香港重創科、重人才正在形成風氣。如何用好人才,人盡其才,是我們接下來要加強的課題。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