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觀察】中歐「雙向奔赴」背後事關歐洲未來

  5月5日至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法國、塞爾維亞、匈牙利三國進行了國事訪問。這是習近平主席今年首次出訪,訪問成果豐碩。除了多份聯合聲明和近70項合作文件外,訪問期間,中法開啟了雙邊關係下一個60年的新征程,中塞宣布深化和提升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構建新時代中塞命運共同體,中匈決定將現有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提升為新時代全天候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近兩年來,中歐間的「雙向奔赴」絡繹不絕,法國總統、德國總理、歐洲理事會主席、歐盟委員會主席等密集訪華,中歐在多個領域的合作勢頭持續向好。中歐不斷「雙向奔赴」的背後,是彼此間的相互需要與合作共贏。中國將歐洲作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方向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夥伴,而歐洲國家則如法國總統馬克龍近日所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同中國加強合作,「這事關歐洲的未來」。

  地緣政治衝突讓歐洲雪上加霜

  6日,在中法歐領導人三方會晤中,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亦坦言,中國在全球事務中地位作用舉足輕重,同中國保持良好關係對歐盟至關重要,也將決定能否更好應對氣候變化、烏克蘭危機等全球性挑戰。

  目前,俄烏衝突已延宕超過兩年,巴以衝突爆發也已逾半年時間。這兩場發生在歐洲家門口的劇烈的地緣政治衝突,無疑讓原本就經濟陷入停滯,面臨工業成本與消費價格攀升、產業競爭能力下滑、社會治理問題惡化等多重問題的歐洲更加雪上加霜。同時,隨着美國大選臨近,歐洲國家還擔憂「美國優先」的特朗普會再次上台並像第一任期時那樣對歐洲不利。所有這些,都使得歐洲國家需要慎重理性考慮「轉舵」方向。

  中歐對話合作陣營對抗就不會形成

  當然,在看到中歐不斷「雙向奔赴」,互利合作持續升溫的同時,也必須直面中歐關係仍存在的障礙與問題。近年來,歐盟及一些歐洲國家,在對華戰略中將中國定位為:「夥伴、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並時不時會凸顯將中國視為「對手」的一面。比如,繼「脫鈎」「去風險化」兩波炒作後,近期歐洲一些國家又開始追隨美國步伐借所謂「產能過剩」對中國發難。

  訪歐期間,習近平主席再次為中歐關係發展指明方向。他強調,中歐作為兩支重要力量,應該堅持夥伴定位。中歐關係有着強大內生動力和廣闊發展前景,不針對、不依附、也不受制於第三方。希望歐盟機構樹立正確對華認知,制定積極對華政策。雙方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維護中歐關係政治基礎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習近平主席還專門指出,不論是從比較優勢還是全球市場需求角度看,都不存在所謂「中國產能過剩問題」。

  中歐是世界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面對世界之百年大變局,可以說,中歐主張什麼、反對什麼、合作什麼,不僅事關雙方,亦具有全球意義。中歐選擇對話合作,陣營對抗就不會形成;中歐選擇和平穩定,新的冷戰就打不起來;中歐選擇開放共贏,全球發展繁榮就有了希望。中歐是夥伴不是對手,是彼此的機遇而不是威脅,雙方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希望未來歐洲國家對華真正能做到不針對、不依附、也不受制於第三方。

  ◆香港文匯報記者 葛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