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趟回味無窮的窮遊

  馬海寧 學研社成員

  在剛過去的「五一」黃金周共有76.6萬人次內地遊客訪港,即使暴雨天氣不似預期,數量也接近預期的80萬,數字尚算過關,但旅遊業面對轉型卻是迫切的事實。

  近年訪港旅客興起體驗式旅遊,社會普遍都不太歡迎窮遊者,說未能帶來經濟效益。窮遊始於70年代的西方,提倡以深度遊和感受當地文化代替吃喝玩樂。到了近廿年,內地也颳起窮遊風潮,例如踏單車走川藏線、徒步麗江古城等,疫後這股風潮終於吹到香港。筆者要指出:一個有文化底蘊的城市,才值得體驗式旅遊!窮遊的人不一定窮,而是傳統消費未能滿足他們。

  怎樣讓窮遊者花錢?配合步行式體驗,租套旗袍由荷李活道走到山道,重溫《花樣年華》和《胭脂扣》場景,會不會特別有感?再來一輛人力車如何?能穿着旗袍坐一趟人力車,別說遊客,相信本地人也動心!細心發掘香港,每一條街每一個角落也有故事,社區裏有不少小型旅行社有舉辦步行團和體驗團,例如參觀筲箕灣天后廟和譚公廟,了解漁民文化,或是參觀本地釀酒廠自製手工啤。體驗團都大收旺場,只是語言以廣東話為主,社交媒體宣傳也未接觸到旅客。各種體驗各自經營,若能把點連成線,包裝成一條龍體驗活動,能否提升香港旅業的整體經驗?

  再舉個實例。早前因被指能提供免費住宿而爆紅的灣仔錫克教廟,門外常有旅客打卡。其實教廟一直有為團體提供導賞團,若當局能在旅客與教廟間穿針引線,既能滿足旅客對教廟的好奇,讓教友免受滋擾,更能向旅客介紹香港的多元文化,達到多贏。

  去年筆者快閃倫敦5天,每天泡在大英博物館,午餐在公園吃三文治喝咖啡,享受英國夏天的陽光。一位老先生前來搭訕,說轉個彎也有一家小小的建築博物館,很值得參觀。文化底蘊除了硬件,也包括人,像這位友善的老先生。前人為香港留下大量硬件去接納窮遊,很可惜不少香港人的眼界和胸襟卻只有吃喝玩樂,嗯,還有把旅客劏到一頸血的藥妝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