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政道/推動生鮮食品貿易新增長 鞏固香港航空樞紐地位\盧曉楓

  作為全球最重要的航空樞紐之一,香港國際機場在航空貨運服務管理的專業程度堪稱世界之最。無論是機場從設計初就對航空貨運與客運雙通道的基建和配套,還是各項便利國際中轉貿易的服務機制以及文件處理系統,使機場內外各個部門和運營企業之間的協作,如同精密的陀飛輪腕錶:準確、高效、協調。香港機場出色的貨運管理,是香港國際貿易中心歷經百年商業文化的基因沉澱。近期,香港海關與內地海關總署和多級關區協調,成功實現了認證運營商簡易清關服務和「跨境一鎖」的便利措施,重點服務經香港進出口的生鮮食品和跨境電商貨物流轉,成效顯著。

  然而,隨着世界貿易格局的變遷、內地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以及智慧供應鏈技術革新,香港航空樞紐地位正面臨日趨激烈的挑戰。環觀世界各地和內地的經驗,過去10年是消費品供應鏈垂直整合的提速期。所謂垂直整合,簡單來說,是把流通環節縮短,打通供應商和消費者的信息流、加速資金循環效率、集約優化貨物處理加工。其核心驅動來源於消費者對產品供給提出了更高質量的要求。新一代的消費者,對於在生活的城市裏,同步消費全世界各種商品,打破地域限制,已經成為習慣。

  生鮮食品作為國際航空物流的最主要品類之一,過去10年的全球貿易額呈井噴式增長(2020年,全球食品貿易價值目前已經達到1.87萬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規模達到8629億美元,幾乎佔全球份額的半壁江山)。食品行業作為先進工業國家的重要支柱,是國家的基石也是主要的出口商品(2023年美國前10大非上市企業8家是食品消費品企業,年營收合共約5600億美元)。香港要把握內地市場變化以及農業現代化的契機,快速提升生鮮轉口貿易經香港的佔比,將香港建設成「生鮮食品雙循環中心」,以先進供應鏈技術服務,鞏固提升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

  要實現以上戰略目標,特區政府可支持業界重點解決以下問題:

  1.香港生鮮流通硬件配套競爭力不足,亟需更新換代。香港的生鮮流通硬件配套設施與全球先進的生鮮工業化體系仍具較大差距。經過數十年全球化的發展,生鮮流通產業已經從傳統認知的「貿易+中轉儲存」,拓展成為橫跨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現代化工業。單純的「貿易+中轉儲存」已經不能適應個性化的消費市場與數據化管理的供給側。即使把相關環節做到極致,仍無法在現代化的供應鏈競爭中破局。

  現代化供應鏈,需要在連接源頭大宗供應和終端消費者之間,以革新的冷鏈倉儲、智能加工和分裝、全程溯源數據鏈路以及交易數據應用,疊加政策標準銜接轉換上提供一站式整合服務。政府可在硬件設施、監管指引、交易風險對沖、流通信息服務上為從業企業提供支持和指引。

  2.香港在國際食品流通監管標準化體系和國際貿易信用支持體系建設滯後。特別是能對接國際、連通內地的全產業鏈的食品安全品質管制的標準化體系建設尚待完善,是阻礙香港成為國際化食品流通樞紐的根本性因素。標準化體系以「海洋(農田)到餐桌」的理念為指引,根本目標為確保消費者最終接收的產品形態安全衞生。

  另外,地緣政治日趨緊張,個別企業對於國際市場的各類風險把控能力不足,疊加匯率、利率差和國際信用體系等外貿金融風險因素,成為制約香港食品流通企業的痛點和難點。

  3.「香港製造」品牌價值未能在食品流通行業上體現,缺乏戰略性品牌建設規劃。近20年,發達農業國對於地方優質農產品,都以品牌建設先行,渠道建設支撐,把產品品質與品牌形象深度捆綁,推高產品溢價。這恰恰是內地生鮮產品的短板。「香港製造」金字招牌歷久彌新,香港產品在國際市場頗具美譽。儘管香港不是農產品或者海產品的主要生產地區,但轉口加工服務業的巨大潛能不能忽視。

  香港作為國際貿易中心長期積累的環球商業網絡、對外合作基礎,以及「香港製造」的信心背書,加上香港品牌營銷和廣告文化產業對國際化文化符號的熟悉運用,調性別具一格。

  (上)

   新民黨東區區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