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園/「醬香拿鐵」式文字\蓬山
晚清四大名著之一《孽海花》的開篇是:「在地球五大洋之外,哥倫布未闢、麥哲倫不到的地方,是一個大大的海,叫作『孽海』。」
古代的中國小說,要寫一個蠻荒之處,就像《西遊記》《紅樓夢》,都是要請出開天的盤古、補天的女媧,從「傲來國花果山」或是「大荒山無稽崖」寫起。《水滸傳》格局小了點,刺配「雁飛不到去處」,已是能想像到的最杳遠的地方。從「雁飛不到」到「麥哲倫不到」,也堪稱是思想啟蒙的生動寫照了。
莫言小說《透明的紅蘿蔔》裏,「小鐵匠」罵「黑孩兒」:「去哪裏扒地瓜?是不是到了阿爾巴尼亞?」從中國農村一個目不識丁的苦力鐵匠口中,流利地迸出「阿爾巴尼亞」,的確魔幻現實主義十足。不客氣地說,當下的許多大學生,都未必識得阿爾巴尼亞。但半個世紀前,鄉間文盲、老嫗、頑童竟可掛在嘴邊。這真是深刻的時代烙印。
而史鐵生自傳體小說《插隊的故事》,十五歲的「我」要從北京到陝北黃土高原的土坷垃裏插隊,不由地想,如果「可以到儒勒·凡爾納的『神秘島』去插隊,我想我的積極性會更高。」也正因了這種想法,真正到了那個小山村後,帶給大城市青年的反差,就更加強烈。
梁啟超的政治幻想小說《新中國未來記》,是近代小說的開山之作,沿用舊式章回體,但行文中間又以小字形式加入作者自己的點評。許子東教授就點評認為這「有點張竹坡加布萊希特的效果」。「兩腳踏東西文化」的林語堂,則曾暢想把老子與汽車大王福特拉進一個房間來討論貨幣價值和人生價值,或者讓辜鴻銘帶領孔子到英國前首相麥克唐納家中敘談。
中西合璧的碰撞化反應,帶來一股新奇生動而精妙的體驗,好比「醬香拿鐵」的口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