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倡辦手語翻譯水平認證 冀更多人入行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朱迪思)手語是聾人對外溝通的主要途徑,但香港手語翻譯並未完善認證制度。香港中文大學昨日公布的一項調查發現,逾七成受訪手語翻譯員曾以義務性質提供服務,以兼職或自僱形式工作的則有29%及24%,全職工作者不足一成,反映手語翻譯在香港仍未系統化和專業化。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主任鄧慧蘭教授建議特區政府設立完善的質素認證制度,提高手語翻譯水平,讓香港有更多手語翻譯員看到專業的前景,加入這個行業,最終得益的是聾人、翻譯員業界和整體社會。
小部分未能傳達重要資訊
手語翻譯員梁佩欣的父母都是聾人,在昨日出席中大調查發布會時忍不住落淚。她說,香港手語並不普及,社會上有些聾人連最基本處理銀行服務及去觀賞展覽都遇上不少困難。據她日常觀察發現,手語的翻譯員質素參差,小部分未能具體地向聾人表達重要資訊,期望香港能建立手語傳譯認證制度,以提高行業質素。
手語翻譯服務使用者兼翻譯員潘頌詩日常生活非常依賴手語翻譯服務,曾經遇上許多水平欠佳的手語翻譯員,例如未能把涉及專業用語的內容詳細準確地譯出,甚至沒經她同意便加入個人意見。
她坦言,很多翻譯員都只是義務性質工作,質素未如理想亦可以理解,但政府部門及各聾人福利組織招聘翻譯員時的考核內容與標準,卻往往大相逕庭,「手語是獨立的語言,最好能設立一套全港性的翻譯認證制度。」
她同時指出,包括自己在內的很多聾人都欲報讀持續進修基金課程,卻因翻譯員數目不足而卻步,失去自我增值的機會,相信如建立認證制度,可令行業有更良好發展。
全職工作者不足一成
中大於今年3月至4月透過網上問卷方式,成功訪問了185名手語翻譯員,結果顯示逾七成受訪者曾以義務方式提供服務,全職工作者不足一成。受訪者最經常提供服務的場合包括醫療求診、教育學術、社會福利事務、藝文及體育及電視直播等。近半數受訪者剛開展手語翻譯職涯,近七成受訪者認為現時迫切需要更多適合自己的翻譯培訓課程。
中大手語翻譯調查項目調查員、在香港及美國兩地從事手語翻譯已15年的陳意軒指,社會服務聯會設立的手語翻譯員名單只有55人,不少政府部門和商業機構招聘手語翻譯員時要求申請人必須在名單上,「然而,名單要求申請者須證明過往兩年曾從事手語翻譯工作超過200小時,但這並不代表其翻譯質素經過檢定,更沒有驗證渠道。」
「在海外地區,手語翻譯員專業協會能在從業員遇上困難時提供指導,但香港仍未有類似組織支援從業員及幫助他們提升質素。」陳意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