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綢繆 應對暴雨災害

  鄧肇峰 沙田區議員 新界社團聯會副秘書長

  上周,香港迎來了今年首個紅色暴雨警告信號,持續近7小時,新界東多個路段因嚴重水浸而全線封閉。這次雨災,更是對防範去年「世紀暴雨」的警示。香港部分城市基礎設施應對極端天氣的能力脆弱,必須汲取教訓、提升抗災能力,維持社會穩定運作。具體建議如下:

  建立應災資訊管理系統

  現行的應對緊急機制中,主要由政府各部門獨立行動,例如渠務署處理水浸問題,食環署負責清理垃圾,土力工程處應對山泥傾瀉,這種分散式處理方式令應對效率大打折扣。因此,香港需要建立一個集中管理的災害資訊匯報系統,讓各部門共享資訊,獨立行動但掌握整體防災進展。

  另外,目前「1823」服務平台能讓公眾進行匯報,但並不適合應對災害的緊急情況。應對災害的系統應具備:一,高度可訪問性,能夠實時收集和處理大量報告;二,在極端環境下系統運作可靠,包括對耗電量和網絡數據使用的優化,確保即便在網絡不佳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有效運作;三,容易使用,支持小朋友、長者、殘疾人士都能輕鬆使用;四,位置追蹤功能,例如參考緊急救援應用程式「HKSOS」的模式,以進一步提升救援效率和能力。

  長遠而言,該應對災害平台應建立數據分析能力,能夠根據地域、報告人數、傷亡情報等數據進行自動化災情分析,為應變小組、救護人員提供參考資訊,提高應對災害的資源分配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

  防災抗災,關愛隊的角色尤為重要。

  回顧疫情期間,許多社區志願者自發組織,協助地區民政處分發防疫物資、為居民提供防疫資訊,甚至實時更新檢測站動態,關愛隊已小試牛刀。現在,應進一步加強關愛隊的作用,實現對防災資訊的有序收集、有效輸入,以便應對災害平台能更好發揮功能。

  關愛隊應建立社交媒體群組、通訊平台,成為有效的社區連結和情報收集管道,這不僅提升應對災害的效率,也有助提升社區凝聚力。這些社區通訊網絡,可發展成為社區的互動互助聯絡平台,以利居民獲得社區資訊和尋求支持,增強關愛隊作為政府與民眾的溝通橋樑角色,令關愛隊成為促進社區共融的核心力量。

  跨部門協調合作

  香港擁有完善的排洪系統。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下游疏浚能力仍需加強,特別是在經常發生水浸的黑點地區、低窪地段,排水用的集水溝(俗稱「咖喱缸」)在暴雨期間往往因垃圾堵塞而無法發揮應有的排洪效能。

  防汛工作並非靠單一部門如渠務署就能獨立完成,因為被堵塞的排水設施並不一定處於渠務署的管轄範圍。公共屋苑、公園的排水道,以及街道的截水裝置,常因枯葉、垃圾而堵塞,維護這些設施的責任可能涉及房屋署、康文署、路政署等部門。

  因此,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尤為關鍵,及時分類分流,協調相應部門進行預防性檢查或清理,並跟進以確保維護工作完整執行,更有效防災,造福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