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談《聊齋志異》

  致幸

  《聊齋志異》是一部奇書。這是筆者上月參加一個讀書會講座得到的收穫。作者蒲松齡自幼家貧,只有數畝薄田及幾間老屋,19歲考獲秀才,名重鄉野。蒲家本是顯赫之家,蒲松齡因此結識不少當地縉紳名流,以文獲譽。惟他考獲秀才後便止步,未能考獲更高功名。

  《聊齋志異》故事離不開談妖、說鬼、寫異的志怪傳統,但該書的妖和鬼是好的,只有人才壞。作者藉故事諷刺人不如妖鬼。故事有反科舉(《葉生》),有歌頌愛情(《香玉》),也有用溫情筆調寫對小市民和善良而欠能力讀書人之同情(《阿寶》),有反禮教(《陳雲棲》)。蒲以妖和鬼故事暗喻人事,以及對世情的種種見解。

  該書面世後,掀起了文言短篇小說的寫作潮。可惜的是摹擬作品雖多,成就遠遠不如,較多人談論的作品,是乾隆年間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

  不少未能考上功名的讀書人都很有成就,如詩聖杜甫、明末清初的宋應星(著有工程學專著《天工開物》)、明代的李時珍(著有醫藥巨著《本草綱目》)。可以看到,「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的出處不限於一途。

  一些未能循教育體制定下的人生階梯向上流動的年輕人,不必氣餒。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只受過三個月的學校教育,他的母親用自己的方式教導愛迪生,鼓勵他學習和做科學實驗。愛迪生擁有的專利發明包括電燈泡、留聲機、活動電影攝影機等,對人類發展影響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