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講呢啲】為何南方人叫「蟑螂」做「曱甴」?叫「曱甴」做「小強」,誰創作的?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南方人叫「蟑/蟑螂」做「曱甴」。至於為何有此俗稱,讓筆者在這裏和大家探討一下:

  近年,「曱甴」有了「小強」這個戲稱。有人說這是由電影《唐伯虎點秋香1993》開創先河的,劇中有一幕飾演唐伯虎的周星馳暱稱「曱甴」是自己的寵物「小強」;後來在黃子華和鄭裕玲主演的電視劇《男親女愛2000》中,黃飾演的男主角余樂天也稱自己的寵物「曱甴」為「小強」。自此這個稱呼街知巷聞。

  查「章」的字形中的「早」,由「甲」演變過來。筆者推敲,廣東人據此以「甲」代「蟑」。為免與「甲」混淆,有人就找了「曱」作借字,並以此字的倒裝「甴」作配搭,創造了「曱甴」這個「蟑螂」的別稱來。查「曱」讀「押」、「甴」讀「紮」。經過歲月的洗禮,人們就把「曱甴」讀成「gaat6 zaat2/gaat6 zaat6」了。

  近年,南詞北用,北方人也叫「蟑螂」做「小強」。按他們的理解:

  莫看「蟑螂」體形細小,其竄擾能力相當高,瞬間可消失得無影無蹤;又無論噴射的殺蟲劑有多強烈,也沒能即時「殺牠死」。叫「蟑螂」做「小強」正正是這別稱有細小卻生命力頑強的意思。

  「蟑螂」,體形小,有人叫牠做「小蟑」。筆者認為「小強」只不過是「小蟑」通過音變而來,絕非是上述的理解或周黃二人的創作:

  蟑/zoeng1;變聲母→koeng1;變調→強/koeng4

  民間從來就觀察自然變化,總結了不少氣候的預測,如:

  未食五月粽,寒衣唔好收落籠(攏)

  食過五月粽,唔夠百日又翻風

  筆者有個常人眼中不正常的習慣,就是時有半夜三更落街跑步。從多年觀察所得,但凡凌晨在路上遇見有「小強」緩緩而行或有幾隻「小強」屍體,狂風暴雨之時不遠矣;不遠者,短至發生於隨後一兩小時,最長也不過一兩天。以上預測十居其十命中,這都是因為「小強」挺不住高氣壓而作出的「生理反應」。就此觀察所得,筆者概括如下:

  夜路見蟑螂,不到半天風雨狂。

  一早一晚見蟑螂,一天半天風雨狂。

  理論上,人隨着年紀的增長,會在歲月的磨練中得到寶貴的人生經驗。相對於年輕人,較年長者自然在處世方面較老練,故廣東人有以下的講法:

  薑越老越辣

  由此話我們可推敲「睇相佬」(相士)經常掛在口邊一句的意思:

  薑不磨不辣

  比喻人不磨練是不會老練的。

  話說回來,整段話是:

  相不睇不發,薑不磨不辣,灶頭唔洗惹曱甴

  上句指的是人須看相,看相時被指點迷津,因而能趨吉避凶,為飛黃騰達創造了優厚的條件。下句道理顯淺,煮食的灶頭如不清洗,殘留的食物或味道便很容易吸引「曱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