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觀點】通脹失業俱升 美經濟非過熱
涂國彬 永豐金融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
不久之前,美國公布連串通脹數據,不論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抑或是生產者物價指數(PPI),甚至是美聯儲官員最重視的個人消費開支物價指數(PCE),皆在顯示,通脹在去年下半年整體回落後,在近兩三個月再度升溫。然而,早前在議息會議後的記者會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回應提問,當時明確說加息是不太可能。何故?
這裏不只一次分析道,全球通脹預期在過去兩年的觸發,有三大深層次原因,遠因是量寬多年的必然結果,近因是近年自由貿易受打擊,導火線是全球疫情影響供應鏈云云。如此一來,要壓低通脹至中長期目標水平2%,並不容易。
靜觀其變有先見之明
誠然,過去數個月,通脹有一定升溫,但這一點,相信所有投資者都有一定心理準備,恐怕連局方大員心底裏亦知道有難度,才會在投資大眾去年底一面倒呼籲馬上大幅度減息之際,仍然堅持數據為本,認為未有足夠數據說明此通脹回落趨勢可持續,而不用額外的貨幣政策干預。
畢竟,局方官員明白,選擇靜觀其變,皆因有必要留意通脹回落趨勢過程,這裏那裏都可能有枝節有沙石,不見得一帆風順,不至於馬上觸發任何行動,當然可以等到真有數據說明趨勢在己方,才真的動手減息。
如今看來,當然是有先見之明,但之前對局方決策多番批評的外界論者,如今當然對此避而不談,以免尷尬。這一點,市場參與者以至外界評論的,當然不會太在意,可偏偏這才是技術官僚的決策思維,亦是本欄一直堅持必須考慮在內的局限條件。
改變通脹目標不可取
顯然,能夠進進退退之中,漸漸趨近目標,已經算不錯,要真正到達2%中長期目標,實非易事。是的,嚴格來說,這個2%不是什麼神聖不可侵犯的數字,從學理上,未必有絕對的理由去死守,但從實務上,央行與市場的互動,當中總有一些錨是必須緊盯着的,重點倒不是數字本身,而是目標水平不能一改再改,以免造成先例和市場預期央行將迫於現實壓力而不斷改變。
觀乎美國最新公布的經濟數據,非農數據遠遜預期,失業率意外上升,若配合上早前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放慢,整個圖畫會相當清晰,外界去年底說的所謂經濟過熱,不知從何說起?
維持預測年內減息兩次
是的,就業相關的數據若果不濟,有機會令央行口風再放軟一些。目前經濟若走低,而通脹即使偶有回升,但最終仍回到下降趨勢,則年底減息的概率,始終是高於加息,這一點倒可肯定。
道理很簡單,只要保持目前的勢頭,通脹沒有大升,整體經濟增長放慢,失業增加,則最終兩害取其輕之下,減息仍是有可能,只是由去年底大家一面倒的認為大幅度馬上減息,變為年底前有最多一兩次減息而已,後者是筆者去年底維持至今的看法。(權益披露:本人涂國彬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本人或本人之聯繫人或本人所管理基金並無持有文中所述個股。)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