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憑闌處】打邊爐

  童 心

  在香港請人吃飯,打邊爐似乎永不過時。鍾意麻辣的,傾心清淡的,惦念川式重口味的,掛記台式小清新的,都可以在火鍋爐邊找到心之所向。雖說香港的這一「爐」同內地比起來,着實不便宜,但倘若時間餘額不是很充足,大概率還是不會只為了一頓打邊爐北上;況且,香港的地方的確小了些,但食材到底還是更新鮮的。

  打邊爐,吃什麼倒在其次,重要的是氛圍。鍋燃起來,不一會兒,或油或湯開始沸騰,裊裊霧氣溫馨地拉開就餐的序曲。不論剛剛是在矜持地談論健身養生,還是自嘲式地炫耀子女教育的「虎媽心得」,抑或是不疾不徐地說些「你今天的領帶真的好特別」綿綿情話,鍋內開始翻滾的那一刻,口水便在味蕾邊暗湧,鵝腸毛肚、和牛肥羊,涮在油油湯湯的熱鬧裏,香氣飄在其樂融融的暖心中。相比於動不動過於油膩的重慶火鍋,我更鍾意台灣的,從湯底到菜品,透着一份克制的精緻。本港的很多台灣火鍋,都有不少於十餘種的營養湯底供人選擇。倘若在大涮特涮之前,先為對方盛上一碗鮮美營養的湯,那份溫馨可不是所謂的「老子才是正宗」這種川味的粗獷能相提並論的。

  疫情時,一些知名連鎖的火鍋店苦苦支撐,推出了打包半價的優惠,且可以免費提供鍋和電爐。那時候請人到家裏吃火鍋,確確實實是「真情中的真情」,因為倘若所請之人是病毒攜帶者,火鍋這種面對面用餐、熱情騰騰的方式,那家裏的一屋子人就必定躲不過。更何況,「涮」這個動作,是那麼的親密又親切。如今,疫情像是沒有發生過一樣,火鍋店的生意開始紅火。我卻更加珍惜打邊爐的人和時間。我更願意在家中點燃幾枚炭火,將銅鍋從櫃子的高處搬下來,去街市買來肉和菜,豐儉由人,邀三五好友,就着夕陽,趁着星光,在打邊爐的悠然之中,得一份熱誠,種一份靜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