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自討苦吃」 田間地頭讀研
2023年隆冬時節的南疆,片片棗園已經悄然「休眠」,然而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實驗室內,卻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忙碌場面。作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新疆和田策勒縣紅棗實驗基地的一員,在農閒時節抽空回到學校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林學院鄧文凱碩士研究生,正忙着把新疆紅棗實驗基地帶回來的一批樣本,做室內試驗和數據分析。奮鬥是青春底色,吃苦奉獻是成長階梯。鄧文凱笑言,棗園能「休眠」,人可不能閒。團隊在新疆推廣棗寬行栽培模式及其栽培關鍵技術應用於64萬畝棗的種植中,增加綜合效益2.7億元以上。\大公報記者 李陽波
科技「高大上」,小院「接地氣」。2009年,中國農業大學在河北省曲周縣創建全國第一個科技小院——白寨科技小院。創建科技小院的初衷,是想把農業專業學位研究生派駐到農業生產一線,以「零距離、零門檻、零時差、零費用」的「四零」模式,為農民提供科技培訓和服務,切實研究解決農業農村發展中的實際問題。最開始,科技小院主要幫扶農戶進行種植技術更新和升級,是1.0的精準幫扶模式。後來,小院增加了助力脫貧攻堅的工作,助推產業興農,升級到2.0產業扶貧模式。如今,小院接續和升級脫貧攻堅中的經驗,為鄉村全面振興貢獻力量,是3.0模式。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到,推廣科技小院模式,鼓勵科研院所、高校專家服務農業農村。這是「科技小院」首次被寫進中央一號文件。科技小院模式推廣,吸引越來越多科研院所、高校加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是其中之一。2021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陝西省咸陽市涇陽縣成立涇陽蔬菜科技小院,服務咸陽3個縣、17家示範園區。
新疆是中國紅棗主產區,棗樹是當地農民「搖錢樹」。然而品種結構單一也成為新疆紅棗生產中存在的嚴重問題。2012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新疆昌吉現代農業試驗示範站正式成立,從此一批批青年科技工作者及學生,接續、圍繞新疆紅棗產業開啟了一段田間地頭的「讀研」之旅,更唱響了一曲激揚奮進的大漠棗鄉青春之歌。
自己成「沙人」 儀器不能進一點沙
2021年,鄧文凱跟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研究員、中國知名紅棗專家韓剛開展紅棗研究,2022年6月,他隨團隊一行來到新疆和田策勒縣紅棗實驗基地開展研究。作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新疆當地政府共建的科研基地,這裏主要承擔着南疆棗種質資源創新篩選利用,以及栽培模式和關鍵技術的創新研究與示範推廣等任務。
與鄧文凱一起來到新疆和田策勒縣紅棗實驗基地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青年學子們,大多20歲出頭,駐點期間,他們全程參與到棗園的各個生產環節。面對時不時便來「搗亂」的沙塵暴,這批學生們,一把扯下衣服便罩在儀器上。團隊成員張瑩說,自己可以被沙子裹成「沙人」,但寶貝儀器絕對不能進一點沙。
雖然辛苦,但是科研數據卻逐漸積累起來。「把知識帶到天地裏面來學,把實驗做在新疆和田的大地上,把試驗成果帶給當地的老百姓。」最令鄧文凱開心的是,日復一日的相處,讓當地果農逐漸意識到科學種植的重要性。他們對科技的需求變得迫切,總想再多學一點。
「農民笑臉 就是最大動力」
團隊摸索創建了適應機械化作業的南疆棗寬行栽培模式。該模式採取隔行、隔株間伐,調整株距和行距,降低栽植密度,更加通風透光,提高單株營養利用率,並實現大部分的機械化操作,便於管理,減少投入、降低病蟲害。
在新品種、新模式和關鍵新技術應用的共同加持下,團隊在新疆推廣棗寬行栽培模式及其栽培關鍵技術應用於64萬畝棗的種植中,增加綜合效益2.7億元以上,帶動了當地紅棗栽培技術的提升。
「『七月鮮』紅棗,不僅果形好、味道佳、產量高,也是我們果農增收的主要來源。」去年9月紅棗收穫季,在新疆昌吉、石河子、伊犁等紅棗主產區,提起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團隊培育的「七月鮮」紅棗新品種和新種植方式,棗農交口稱讚。「農民豐收的笑臉,就是我們勇往直前的最大動力。青春力量會在這裏接續奮鬥。」談起未來,團隊每一位年輕成員滿懷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