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六首創月背「挖寶」 53天採樣返回

  圖:嫦六月背採樣關鍵瞬間。
  圖:嫦六月背採樣關鍵瞬間。


  5月3日17時27分,嫦娥六號探測器由長征五號遙八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之後準確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由此開啟世界首次月背「挖寶」之旅,任務全過程約53天,最終攜帶珍貴的月球樣品返回地球。

  在此次任務中,來自香港理工大學教授容啟亮團隊設計的採樣器,將採集到人類第一抔來自月球背面的土壤。容啟亮在接受大公報專訪時指出,理大團隊為嫦娥六號探測器設計和製造有兩個採樣器、兩個近攝像機,分別應對採取較鬆軟的月壤和較有黏性的月壤。「期待可以帶領團隊申請到嫦娥六號取回的月背土壤,探究其中的物質成分,為人類認識月球和太空作出新的貢獻。」\大公報記者 劉凝哲文昌、海口報道

  容啟亮:貢獻香港力量

  長征五號遙八運載火箭飛行約37分鐘後,器箭分離,將嫦娥六號探測器直接送入近地點高度200公里,遠地點高度約38萬公里的預定地月轉移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嫦娥六號探測器由軌道器、返回器、着陸器、上升器組成。後續,在地面測控和鵲橋二號中繼星支持下,嫦娥六號探測器將歷經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着陸下降、月面軟着陸等過程,在月球背面預選區域採集月表岩石和月壤樣品,同時開展科學探測。完成採樣封裝後,上升器將在月面起飛,隨後開展月球軌道交會對接並將樣品轉移至返回器;返回器將經歷月地轉移、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地球等過程,最終攜帶珍貴的月球樣品返回地球。

  將着陸月球最古老盆地

  據介紹,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號任務發射至採樣返回全過程約53天,任務周期長,工程創新多,風險高,難度大,每個階段環環相扣。相比2020年實現月球正面採樣返回的嫦娥五號任務,嫦娥六號任務需在鵲橋二號中繼星的支持下,實施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嫦娥六號任務總設計師胡浩介紹,此次任務預選的着陸區為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被公認為月球上最大、最古老、最深的盆地,有望帶回年代更久遠的月球樣本,助力人類進一步分析月壤的結構、物理特性、物質組成等,並深化對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的研究。

  雙採樣器應付「鬆散」「黏性大」月壤

  容啟亮表示,在嫦娥五號的經驗之上,嫦娥六號的採樣裝置進行多項改進。理大團隊在月表採樣上,研製了兩個採樣器、兩個近攝像機,其中一個採樣器應對較鬆散的月壤,另一個應對黏性較大的月壤。採樣之後,會將月壤樣品放入初次封裝系統。這個系統包括將月壤帶回地球的樣品罐。樣品罐密封後,由採樣器將樣品罐提升到上升器的頂部放置好。此後,上升器要在月面起飛,達到預定軌道後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月球樣品從上升器轉移到返回器,最後返回地球。

  時隔三年疫情,但容啟亮團隊關於嫦娥六號任務的研製沒有間斷。這次探月工程高規格邀請容啟亮前來觀禮,他帶領三名理工大同事一起前往文昌,為的是「做一個後備,發射前會進行再測試,如果有什麼問題,我們在現場就可以回答」。

  嫦娥六號取回的月背土壤,將在國家天文台保管。依照規定,不同的院校和研究機構可以去申請使用月壤進行科研。容啟亮表示,理工大學打造了高標準的月壤儲存和研究設施,目前已申請到一些嫦娥五號的月球月壤。「希望嫦娥六號的月壤回來,我們也申請一些。」容啟亮表示,理大團隊希望探究月背樣品的成分和物質,助力人類對月球和太空的認識,以及後續中國深空探測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