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空間】硿下潭記

▶硿下潭一景 作者供圖
▶硿下潭一景 作者供圖

  胡賽標

  春天的圓樹花煙花般綻放山坡,我右腳還停在廣東地界,左腳就邁入福建沿江村了。這個村莊被二條小溪淌分成三塊,山峙聳立,溪水縈繞,是下洋古鎮地勢最低的出省鄉村。

  沿江村,俗名叫沿田。起初有十八姓氏,據說,民國時期木偶戲班在這村演戲,吃飯時戶主都捧出黃瓜(南瓜),師傅吃膩了,就在戲台對白說:「沿田十八家,家家吃黃瓜。」台下哄地大笑。從此,這個戲謔語不脛而走,成為掌故笑談。

  這個貧瘠的山村,上天卻賜予它一塊風水寶地硿下潭。硿者,空石也。湍水激石,發出硿硿之聲。查閱資料,說是幾億年前,地殼運動形成了硿下潭獨特的冰臼地貌。

  淡藍的天空如一幅洇濕的水彩,碎金似的陽光飄灑在褐色峭壁上。青翠的峰巒,鐵灰的石壁,淡藍的天空,又倒映於澄澈的碧水裏,宛若千年翡翠一般。硿下潭下游,溪水遼闊,蘆葦叢叢,浮鴨游弋,溪聲汩汩,彷彿來到了一個人跡罕至的世外桃源。

  泛舟溪上,溯流而上。水道時寬時窄,兩岸巨石,逶迤不絕,奇形怪狀,不可勝數:如山峰,如火焰,如浪滔;似小船,似石臼,似瀑布……

  記得高中時,好友余文華邀我到硿下潭遊玩,那時潭深幽秘,巨石溜滑,跳硿時小心翼翼,心跳加速,生怕稍有閃失,墜落深淵。而夜晚過十二駁狹仄的木橋,月色昏暗,波光蕩漾,幾沒橋面,行到溪心,如踩水面。此時,兩人腳步齊邁,引發木橋同頻共振,吱吱呀呀地起落,嚇得視力矇矓的我毛骨悚然,趕緊蹲下……同窗轉過身,微笑,走回,牽着我,才忐忑地走過十二渡橋。時光飛逝,十二渡橋早已消失,連同豐沛浩淼的溪水消瘦下去,讓我內心夢碎一地,悵惘許久。

  年少時並未深遊,不知硿下潭有這麼多引入遐思的美景:鐵扇關門,蜘蛛掛壁,鯉魚上灘,禾穀滿倉,長潭跑道,飛魚跳硿,步步登硿,老鼠遊樑,古松藏石,猛龍下山,石屋照鏡,九鯉仙寺,肝膽相照,提籃撈蝦,灶炊炆魚……

  跳下小舟,登上幾級石磯,爬過大石壁,但見兩岸峭壁層層疊疊,或赭或白,蜿蜒幾里,罅隙參差,滄桑如一,而神態各異,彷彿來到一個隱秘的璞玉礦帶,又好像穿越到一條時光隧道,驚心動魄,浮想聯翩,每個眼神都浮動「相見恨晚」,內心震撼與沉靜交錯,恍恍乎,醺醺乎,陶陶乎……許多冰臼這兒一灘,那兒一簇,盛着或清或濁的溪水,似萬年佳釀。碧水如帶,時而迂迴徘徊,時而濺起浪花,時而縱身飛落,嫺靜處則匯成大大小小的綠潭。讓我想起韓愈詩句:「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

  回望逼仄狹長的下舟處,正是「長潭跑道」。每年春季,廣東韓江的魚兒逆流而上,經過汀江,洄游到此。因為硿高流急,形成飛瀑,有些魚能沿着石壁游到硿面,有些魚一瞧急眼了,拿出祖傳秘法「鯉魚跳龍門」,從長潭起跑,奮力一躍,卻被迎面的飛瀑沖翻,跌回潭中。漁夫便在硿下懸空裝上魚網,每天早晨就能坐收活蹦亂跳的小魚。如果時機適合,人們就能看到「飛魚跳硿」的有趣景象……

  更有趣的是「鰻魚上山」。荊頭隔處於兩座大山之間,春暖花開,漫山竹筍拱土而出,瀰漫出一陣陣竹筍的清香。溪中鰻魚最愛食筍,夜幕拉開,就爬上山去氏飽吃嫩筍。鰻魚上山會認路,久而久之形成一條光滑的鰻魚道。精明的漁夫細心觀察,就能窺見哪條路有鰻魚上山食筍。於是,便在路中心埋下尖刀……鰻魚不知圈套,滑溜下山,便殞命山道。如果世上沒有尖刀,帶孩子來靜靜欣賞鰻魚上山、下山,豈不是人間至樂?

  硿下潭還有「樹筒點香」的奇觀。古代金豐地區盛產竹木,放排師傅要沿着金豐溪,將竹木押運流放到汀江韓江,再運到潮汕地區銷售。硿下潭這段水路,卻怪石嶙峋,石峽迂迴。一次,師傅將成堆的樹筒,一根接一根推落硿下潭。突然,一根樹筒插入潭中石峽裏。後面的樹筒一根根衝下,幾十根樹筒居然或直插或斜插,紋絲不動,像敬神插香一般,呈現「樹筒點香」的奇觀。

  師傅目瞪口呆,大喊一聲「阿娓娭」,仰天長嘆:現在怎麼辦?無可奈何之際,另一師傅說:「樹筒點香,只能看運氣了。」他倆扛來最後一根樹筒,跪地拜天。然後,將這根樹筒斜向衝下,「轟隆」一聲,恍若撞着了潭中「機關」,嘩啦一響,那幾十根「線香」全都散開,飄落潭中……兩位師傅大叫一聲「阿娓娭」,歡呼擁抱一起……

  硿下潭幽美靜穆,奇秀險趣,坐硿面壁,臨水靜思,讓我想起《列子》裏的寓言「鷗鷺忘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