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建設正面價值 締造社會繁榮

  王 蘇 資深媒體人

  「憲法和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轄下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日前舉行首次會議,歸納出「找出重點」、「找對方法」、「找好拍檔」三個要點,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其中包括透過舉辦「中華文化節」等進行推廣,體現出家國情懷離不開文化的滋養。文化是社會的精神載體,決定着社會發展高度,特區政府須改變社會視文化為閒暇娛樂、陶冶性情的刻板印象,將文化建設與社會繁榮關連起來,建設正面價值觀,令由治及興的局面更形鞏固。

  國家近年着力推動文化建設,加上網絡媒體的助推,中華文化正在重新煥發生機,其蘊含的道德、創新、勤奮、和諧等正面價值,有效推動社會講求文明公益,呈現優秀的文化面,有力講好中國故事。

  在「十四五」規劃下,香港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近期香港舉行多個高端文化論壇,而將於10月舉行的香港演藝博覽,則以專業藝術團體和藝術家為對象。固然,一流的藝術從業員在文化建設當中擔當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活動層面一味高端,或會把文化創意產業的印象拔得太高,反而會削弱大眾參與文化創作和觀賞文化展演的興趣。

  香港社會長久以來自豪於擁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但往往視文化活動為閒暇娛樂、陶冶性情,在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以及弘揚中華文化的使命中,這種刻板印象顯然已經不合時宜。事實上,文化是無形資產,文化建設對社會繁榮起着重要作用,並且必須有大眾共同參與。建構豐富的文化生活,有助塑造公民意識和群體的精神力量。文學、繪畫、音樂、書法、舞台表演等,其實並不難接觸與學習;頂尖的文化精英,其實都有生活化的一面。筆者曾應香港大學的邀請,組織了一場名為「接地氣的閒聊」的專場演講,講述5個名人接地氣的小故事,包括享受煩惱的文學家饒宗頤、低調謙和的堪輿學家蔡伯勵,以及思想意境深遠的收藏家黃修志。他們能夠成為文化大家,都是本着無比的毅力,在自己的領域深耕。一眾青年聽眾,除了感受到蘊含人文素養的「真善美」正能量之外,也體會到,要成為「優秀的人」,製作出「優秀的作品」,並不是遙不可及,只要能夠提起人們的熱情,或者體現到創作者、表演者的心思,其實已經算是「優秀」,不必一定要成為「一流」才算是「優秀」。

  故此,特區政府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其中一個目標應是為市民提供精神追求和自我實現夢想的機會,這當中包括要多舉辦業餘或新秀文化展演活動,善用社區場地推動文化藝術創意發展,讓一般大眾都有機會展現自己文化藝術資質,普及文化活動,社會對文化建設的投入度才會壯大。好比體育,內地足球有「中超」,但「村超」也受到許多關注。同樣,不管是職業藝術工作者,還是文化藝術愛好者,他們的作品和付出,只要是水平優秀,都應該受到重視。應注重的,是要教育大眾,在文化領域中,由業餘向專業,由專業向跨界多元發展,需要長期浸淫、勤練、研修,注重團隊合作,避免急功近利。維護文化藝術工作的尊嚴與熱誠,才可打造出具人文和市場價值的作品,推動文化藝術交流平台的建設。這些道理對於成就多元開放、善拚敢贏的社會同樣重要。有了這些正面價值觀,大家的眼界寬得多,就可凝聚到更多精神力量,推動社會由治及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