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影探索】金像獎最佳剪接師辦主題展 黃海希望幕後工作者受尊重

◆黃海 小凡 攝
◆黃海 小凡 攝

◆ 位於時代廣場二樓的《夢想的肯定》展覽,回顧歷屆金像獎最佳剪接的得獎時刻。
◆ 位於時代廣場二樓的《夢想的肯定》展覽,回顧歷屆金像獎最佳剪接的得獎時刻。

◆《螢幕後的魔法》露天廣場展覽區讓市民了解剪接師的工作。
◆《螢幕後的魔法》露天廣場展覽區讓市民了解剪接師的工作。

◆展覽現場播放一眾資深電影人講述對電影剪接師看法的視頻。
◆展覽現場播放一眾資深電影人講述對電影剪接師看法的視頻。

◆調色互動體驗區讓觀眾嘗試不同濾鏡所拍攝出的不同效果。
◆調色互動體驗區讓觀眾嘗試不同濾鏡所拍攝出的不同效果。

  一部好的電影,離不開台前與幕後的完美配合。在光鮮亮麗的銀幕背後,鮮有鎂光燈照耀的剪接也是至為關鍵的一環,正在銅鑼灣展出的《螢幕後的魔法》便是一個為觀眾展示剪接師工作的展覽,展期直至5月12日。策展人黃海,作為香港電影剪輯協會會長兼天下一電影剪接公司創辦人,代表作有電影《頭文字D》《寒戰》《踏血尋梅》等,對剪輯有着豐富經歷與深厚的感情。他構思兩年,邀請多位電影圈中好友採訪,共同完成了今次展覽,並希望藉此讓更多人能夠深入地認識和尊重剪接。 ◆ 文:小凡

  業內都很清楚剪輯師的重要性,但觀眾卻不熟知,將剪接師的工作從幕後帶到觀眾面前,是黃海辦展覽的初衷。展覽中展出了1983年頒發的第一座金像獎獎盃,它由第二屆金像獎最佳剪接獲得者周國忠借出,他還借出了在2022年獲得的金像獎終身成就獎獎盃。黃海說,各個國家和地區關於電影的獎項很多,但金像獎在他心中始終有分量,因為這是屬於香港的獎項,代表了香港市場的認同。不過他也不唯獎項是論:「電影是否拿到獎,和運氣都有很大關係。」

  首剪《頭文字D》攞獎

  儘管對每部影片都充滿感情,但黃海最得意的作品當數《頭文字D》,這是他轉入電影剪輯行業的第一部影片,亦為他奪得了第25屆金像獎、第11屆香港電影金紫荊獎最佳剪接。2004年,著名剪接師鄺志良想找一個剪接新人幫忙剪電影,黃海馬上答應,到製作公司才知道這部電影是《頭文字D》,當時黃海對原著漫畫一竅不通,但他並未知難而退,而是去各大唱片舖買碟,並觀看各地不同的賽車片,但不為模仿,只為將這些賽車片用過的剪輯方法一律捨棄,以追求創新。後來,黃海又以《寒戰》獲得第55屆「亞太影展」及第3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剪接。

  後生入行首要有耐性

  黃海親身分享自己的剪輯流程:先看劇本了解情節,再看素材之間是否銜接,剪完後,還要再復看幾遍。若是不滿意,他不會在現有的成片上修改,而是從頭再剪。因此,對黃海來說,剪輯是一件極需要耐性的事,他舉例有時2分鐘的片,自己甚至要剪十個小時。最近十幾年,他剪片時嘗試以「心理學」的方式,想像觀眾看電影時的心情,以達到吸睛的效果。他形容,剪輯好像「談戀愛」,假想自己同片中女主角談戀愛,才能剪出有感情的片子。

  成為香港電影剪輯協會會長後,黃海有意培養新一代電影剪片,因此在過去幾年都有到各大專院校開分享會,希望能夠幫助有志於電影產業的學生入行。談到對新人的建議,黃海表示,首要是有耐性,不能好高騖遠,期待很快達到目標。剪接不單單是拼接,需要將個人感受等融合在一起,因此也需要一定閱歷,「如果你連拖都冇拍過,點知咩叫愛情?」最後,黃海以自己舉例,連續通宵、不吃飯都是剪輯工作中的常事,希望後生們勤力點,用心做,不要計較眼前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