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明路/實事求是處理垃圾收費問題\黃頴灝

  根據環保署最新數據,2022年棄置於堆填區的固體廢物總量為574萬公噸,每日平均量超過1.5萬公噸,相當於每日有400多輛雙層巴士的固體廢物被棄置在堆填區,較2021年增加1.2%。

  香港第一座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的焚化爐將於2025年投入服務。目前都市固體廢物的處理方法僅限於堆填,然而,堆填區在長達數百年的分解過程中將持續釋放出溫室氣體甲烷,加劇氣候變化並可能導致土地沉降。即使進行復修後,這些土地也不再適合用於複雜的建築物。因此,堆填不僅是對環境造成污染,也是在浪費我們珍貴的土地資源,這是垃圾問題造成的主要矛盾。

  無可否認,現時港人在日常生活中基本都是「零成本」地製造垃圾,這些表面上的經濟誘因或多或少是造成整個香港「垃圾圍城」的原因之一,也令我們忽略了在製造垃圾的同時,消耗了生態環境,並危害了下一代的生存環境,這在公共經濟學中被稱為「外部成本」。

  本港現有三個堆填區預計將在2030年達至飽和,實行垃圾收費的目的也是針對固體廢物過多的情況,對污染等主要矛盾進行改革,而非單純向市民收「垃圾稅」,是實行污染者自付,改變市民的生活習慣,以達到在源頭減少廢棄物的目的。

  但實行污染者自付、源頭減廢,並不代表我們能馬上解決問題,這需要一個過渡期,在過程中更會不斷發現問題,例如不同大廈的垃圾處置問題、回收配套不足、垃圾袋大小,以及大型垃圾棄置等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有關部門逐一解決,市民也需要時間適應。這些矛盾確實存在,矛盾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垃圾收費,但這不是香港獨有的問題,其他地區在推行收費的初期都曾有過類似問題。然而,政策推行時始終需要抓住主要矛盾,收費與否其實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如何解決太多垃圾卻無法妥善處理的問題。

  垃圾處置問題是多方面的,尤其是棄置垃圾由免費轉為收費,這些問題不可能一開始就完美解決,改善是一個漸進過程。香港應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聆聽民意,逐一解決問題。

  民主思路聯席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