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見錄/南北「樹頭菜」\胡一峰

  前幾天在京西八達嶺參加植樹活動。種下一棵小白皮松後已到飯點,便去吃農家飯。城市化進程越向前,人們對鄉村的眷戀越濃,休假日來吃農家飯的人多了,農家飯做得越發豐盛精緻。雞鴨魚肉,全都上了桌,最讓人惦念的倒是應季的野菜。這次飯桌上有一盤涼拌的綠色菜,配着木耳和核桃,清脆爽口。

  入口像香椿,卻無香椿特有的氣味,吃了兩筷子,不知是啥,詢之服務員,她說是涼拌「樹頭菜」。第一次聽這個名字,顧名思義,想來是長在樹梢上的某種「菜」吧。那不就是樹芽嗎?香椿、榆錢也是長在樹枝上的,稱為「樹頭菜」似也無不可。好奇心於是大作,刨根究底問下去:那麼,是什麼樹的樹頭菜呢?服務員支支吾吾起來,估計她只是背了菜譜,對原料不甚了了。

  一盤「樹頭菜」吃成無頭案,總覺不甘,又找了一位看起來老成利落些的服務員再次請教。她很乾脆地告訴我:這是欒樹芽。真相大白。欒樹是北方很常見的綠化樹,開細小而密集的鵝黃色花朵,果實為三棱弧形,像燈籠,色呈紅黃且漸變,到秋天掛滿枝頭時,十分漂亮,又被稱為「燈籠樹」。以前只知道花椒、柳樹的嫩芽可以吃,今天第一次吃到了欒樹芽,舌頭得了新味,腦袋長了新知,人生快事,舍此烏有。

  回家後在網上查考,欒樹芽也叫「木蘭芽」,取意於欒樹又稱木欒,最佳食用期在穀雨前後,不可超過「五一」,做法與其他野菜類似,浸泡以去苦味,涼拌或做餡兒。查索之時意外發現,我在餐廳以為「樹頭菜」是對樹芽做菜的通稱原來是想當然。雲南真有一種「樹頭菜」,又名「刺腦包」,形狀也和香椿相仿,因而有時被誤認為香椿,其實是珍稀的野菜。味微苦,洗淨後涼拌或與肉煲湯,據說極為鮮美且營養豐富。可惜此物保鮮太難,不耐長途物流,只能去雲南時再找來品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