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公祠景區 呈現海南生態之美

◆東坡先生雕像
◆東坡先生雕像

◆雕塑為蘇東坡(左一)與黎族人民在一起。
◆雕塑為蘇東坡(左一)與黎族人民在一起。

◆海口五公祠內的「浮粟泉」
◆海口五公祠內的「浮粟泉」

◆網紅小吃「清補涼」
◆網紅小吃「清補涼」

◆製作「清補涼」需十幾種原材料 攝:通訊員  安莉
◆製作「清補涼」需十幾種原材料 攝:通訊員 安莉

◆今年2月,「千古風流 不老東坡——蘇軾主題文物展」在海口開展以來,觀展人數已超30萬人次,大多為外地遊客。
◆今年2月,「千古風流 不老東坡——蘇軾主題文物展」在海口開展以來,觀展人數已超30萬人次,大多為外地遊客。

◆張大千臨摹自唐寅的《東坡笠屐圖》
◆張大千臨摹自唐寅的《東坡笠屐圖》

◆全國重點文物儋州「東坡書院」
◆全國重點文物儋州「東坡書院」

◆「載酒亭」為蘇東坡會友議事的地方   攝:安莉
◆「載酒亭」為蘇東坡會友議事的地方 攝:安莉

◆「載酒亭」中橫匾題「魚鳥親人」,表達了蘇東坡隨遇而安的樂觀精神。
◆「載酒亭」中橫匾題「魚鳥親人」,表達了蘇東坡隨遇而安的樂觀精神。

◆東坡書院一隅
◆東坡書院一隅

◆「東坡先生祠」碑,為東坡書院重要館藏文物。 攝:安莉
◆「東坡先生祠」碑,為東坡書院重要館藏文物。 攝:安莉

  蘇東坡勸和·勸農·勸學·勸醫

  海口風景如畫的「五公祠」景區內,有一處開鑿了近千年的泉眼,泉水不溢不竭,堪稱一奇,此泉即為蘇東坡當年被貶海南昌化軍(今儋州市中和鎮)時,途經此處,看到當地百姓日常取用鹹積水,便在寓所旁找到泉眼,親自「指鑿雙泉」,因水源旺盛,泉面常浮水泡,宛如粟粒,故名「浮粟泉」,世人為紀念蘇東坡,也稱其為「東坡井」。蘇東坡在海南謫居三年,不僅帶領海南百姓挖水井,還勸和、勸農、勸學、勸醫,給海南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對海南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影響深遠。他也深切體會到海南生態之美,發出了「茲遊奇絕冠平生」的感慨。蘇東坡遇赦北歸前,再次路過海口,應當時太守之邀為 「浮粟泉」上的亭子命名,蘇東坡遂取名為「泂酌亭」,並曾致弟弟蘇轍詩中所言「天其以我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他年誰作輿地志,海南萬里真吾鄉!」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何玫

  蘇東坡的一生幾起幾落,坎坷不平,連遭貶謫,歷經艱難,但他始終以從容、瀟灑、曠達的心態來面對一切挫折。蘇東坡曾賦詩:「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其中,儋州,就位於海南。雖然海南如今已成旅遊熱門目的地,但在當時,這裏卻遠離中原、孤懸海外,被視為「蠻荒之地」,更是「瘴癘之鄉」,暑熱交織間毒蛇猛獸遍地,也是古代著名流放地之一。

  「東坡井」帶領百姓從事農業生產

  到儋州後,蘇東坡看到百姓長期飲用溝渠濁水,就指導當地人勘察水脈,掘土打井,人稱「東坡井」。除此之外,蘇東坡以他在杭州時,開設醫館「安樂坊」的經驗,親自當起了醫生,為當地人治病。由於蘇東坡成長於蜀中耕讀之家,對農業生產自然十分重視。到儋州後,他看到儋州百姓過着「朝射驚麇、夜逐猛豨」的生活,大量的荒地無人開墾,蘇東坡便寫下了《和陶勸農六首》,勸導百姓積極從事農業生產。

  在詩中,蘇軾鼓勵百姓們「利爾鋤耜,好爾鄰偶。斬艾蓬藋,南東其畝」,如能「聽我苦言」,則會「其福永久」。在物資匱乏的情況下,蘇東坡帶領大家一起種田,還託人從中原地區帶來穀種,並將曾在黃州發明的插秧機進行改良供當地百姓使用,這便是海南島的第一個插秧機。在他的幫助和啟發下,海南人民逐漸開始重視農業生產,擺脫了以漁獵為生的原始生活方式。

  「東坡書院」曾為海南文化興盛地

  距海口1.5小時車程的「東坡書院」,始建於北宋紹聖五年(1098年),原名「載酒堂」,是蘇東坡居儋期間講學會友的場所。「東坡書院」所在地中和鎮,是古儋州州城,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紹聖四年七月二日,東坡到達昌化軍(中和鎮)後,昌化軍使張中安排他「住官房,吃官糧」。後來湖南提舉董必察訪廣西至雷州時,聽說蘇東坡住在昌化官舍,遂遣使渡海,逐出官舍。從此蘇東坡陷入了「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與程秀才書》)的窘境。

  此時,當地百姓伸出了溫暖的手,他們在中和城南桄榔林中為蘇東坡蓋了幾間草房,雖簡陋但「竹身青葉海棠枝」,東坡將茅屋命名為「桄榔庵」。有人送來了飽肚禦寒的食物和粗布。後又在黎子雲的舊宅上建了「載酒堂」——這就是「東坡書院」的前身。「載酒堂」作為蘇軾講學傳道的基地,當時大批學子慕名紛紛來儋州拜東坡為師,以從師於東坡為傲,儋州因此成為海南文化興盛之地。

  自蘇東坡開學堂培養學子後,海南人才輩出,儋州地區尤為突出。蘇東坡北歸後,他的弟子連續不斷考上了功名,僅宋代,海南歷史上就出現過十二位進士,「蠻荒之地」始有人文之光。蘇東坡作為海南文化的啟蒙者對當地文化的發展功績卓著,成為海南文化發展史上光輝的一頁。

  「清補涼」蘇東坡愛吃的海南美食

  眾所周知,蘇東坡是位大名鼎鼎的美食家,現今仍有以他名字命名的美味菜餚:東坡肉、東坡肘子……,連他自己也自謔為「老饕」。被貶海南儋州後,當地的熱心民眾看到東坡父子衣食不豐,就給東坡送了一些新鮮海蠣子,蘇東坡吃完後,還不忘給親朋好友的信裏說道:「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蠻獻蠔。剖之,肉與漿入水,與酒並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儋州盛產芋頭,因受「老饕」父親的耳濡目染,蘇東坡的兒子蘇過自製了一碗玉糝羹,端給父親,東坡喝後讚不絕口:「過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糝羹,色香味皆奇絕。天上酥酡則不知,人間絕無此味也」。

  海南的網紅小吃「清補涼」也是蘇東坡喜歡的食品。清補涼其實是一種夏天清熱祛濕的老火湯,主要根據當地的氣候,生活習慣,採用的多是消暑降溫的原料,常見的有新鮮椰肉、綠豆、紅棗、西瓜粒、薏米等十幾種,再加入當地特產椰子汁,有下火消暑、清熱解毒、潤滑腸道等功能,甜而不膩,清涼可口。在海南炎熱的天氣裏,喝上一碗冰爽的清補涼實在是一件令人非常開心的事情。蘇東坡在品嘗過當地百姓製作的清補涼後極為稱嘆,當場盛讚:「椰樹之上採瓊漿,捧來一碗白玉香」。傳說自此之後,蘇東坡在瓊期間每日必食一碗,讓清補涼聲名大噪。

  「東坡笠屐」形象成經典繪畫題材

  蘇東坡認為「漢黎一民」、「華夷同樽」,具有樸素的民族平等意識,他學黎語,着黎裝,與黎族人民打成一片並建立了深厚友誼。生活雖然清苦,但蘇東坡卻得到了當地百姓對他的敬重與關心。有一天,蘇東坡去看望好友黎子雲,路遇下雨,於是就近向農家借用了竹笠和木屐,他一穿戴起來,就顯得怪模怪樣,惹得婦女兒童相隨笑看,農家的狗也對着他亂吠一通。這讓蘇東坡也樂道:「笑者怪也吠者怪也」。由此可見蘇東坡性情隨和,與民眾關係非常和諧。他也留下了「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的深情詩句,流露出對這片土地的不捨之情。後來,人們便將蘇東坡所借戴的斗笠稱作「東坡笠」作為紀念,該「東坡笠」製作技藝已於2005年入選第一批海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東坡笠屐形象也逐漸成為一個經典的繪畫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