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設計雕刻師余敏 方寸包羅萬象 堅守工匠精神







余敏的名字,對港人來說或許有些陌生,但他的作品——中國牡丹圖案壹元硬幣、2008北京奧運獎牌的勝利女神浮雕,還有蜚聲海外的半數熊貓幣等,相信多數人都會見過或聽過。他慧眼匠心,用作品在方寸之間凝練着歷史,也承載着中華傳統文化的萬千神韻;他載譽無數,榮獲世界硬幣大獎賽「錢幣設計終身成就獎」,設計雕刻的1983版熊貓銀幣亦獲得世界最佳銀幣獎。從業40餘年,他堅守工匠精神,潛心雕琢,藉尺寸有限的錢幣打開了無限的創作天地。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 部分圖片由HICC提供
余敏近日受邀為香港國際錢幣展銷會暨古董錶交易會(HICC)4月展銷會設計「香港展會熊貓紀念章40周年紀念」紀念章,紀念章正面主景為中國傳統龍戲珠圖,背面則融匯1984年香港展會熊貓紀念章的主圖案、HICC名稱以及香港街道霓虹燈招牌等元素,凸顯香港獨具風格的城市面貌及其變遷。談起此次創作靈感來源,他不由憶述起1998年自己首次來港的情景:「香港的街景和夜晚亮起的霓虹燈,都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此次收到設計邀請,我第一感覺就是要通過霓虹燈牌凸顯香港的繁華。」40年間,他所在的上海造幣廠(現上海造幣有限公司)已陸續發行了數十枚熊貓展會紀念章,今次這款既發揮了彩印等最新的造幣工藝,也是對這40年來的一個總結。「熊貓紀念章可以說是熊貓金銀幣的一個重要的補充,紀念章的創作發揮空間較大,內容也更為多元。」
同時,展會中的《楚留香傳奇》系列紀念幣也由余敏設計。該系列紀念幣的人物形象出自本地漫畫名家李志清之手,俠氣十足,而余敏則根據人物特點融入巧妙設計,如在第二套中以秋風落葉凸顯出無花作為反派的敗落結局,以及酒壺體現出胡鐵花嗜酒如命的特點等。該系列紀念幣的第三套以紅顏知己為主題,李紅袖款已於本月6日首發,蘇蓉蓉及宋甜兒款將分別於今年6月和8月面世。
佔熊貓幣設計半壁江山
余敏與熊貓幣的結緣要追溯到1982年,從中國發行第一枚熊貓金幣起,作為上海造幣廠的工藝美術師,他幾乎參與了熊貓金銀幣發展的整個歷程。熊貓幣正面均為北京天壇祈年殿外景,而背面熊貓造型圖案則每年更換,這對設計師來說無疑是一個難題。余敏表示:「一開始設計熊貓的時候,我考慮到採用擬人化的方式,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融入其中,這為我們打開了一個新思路,包括我們第一枚83版熊貓銀幣——母子熊貓,其實很容易引起廣大觀眾的共鳴。」
確定設計思路之後,余敏卻並未急着動筆,而是先揹着畫具赴動物園寫生,他細緻地觀察熊貓的一舉一動,每天從開園到閉館,一段時間下來,他幾乎描遍了熊貓的各式體態。「從上海動物園到四川熊貓基地,我們都去過很多次,寫生,採訪並收集資料,盡量了解熊貓的多種特性。」食竹、攀樹、單獨玩耍、三兩嬉戲……熊貓的嬌憨可愛,終躍然幣上。
黑白分明是熊貓眾所周知的特徵,如何在當年的工藝限制下盡可能還原熊貓本色,是熊貓幣設計團隊首先要攻克的難關。余敏稱:「在上海造幣廠資深設計師陳堅的帶領下,我們團隊不斷在討論和探索如何處理熊貓的黑白關係,後來採用類似剪紙的形式,以鏡面和噴砂表現出黑白的效果。」當錢幣雕刻工藝飛速進步,反噴砂、彩印、鐳射等技術的應用使得後期的熊貓幣愈發栩栩如生,「這也呈現了藝術和技術之間的關係,技術和藝術其實就是不斷地在相互制約,又相互推動。我們錢幣設計師需要不斷學習新的工藝和技術,包括有的工藝其實不是造幣行業內的,我們也會借鑒一些。」
現今電腦設計和雕刻已於造幣業廣泛應用,對余敏而言,現今電腦作業仍處於輔助階段,「當然隨着技術的不斷發展,將來可能會完全取代人工,但目前有些品種還是需要人工的介入,尤其是熊貓或偉人幣這種富有生命力和靈氣的東西,還是手工做比較合適。」他續說,「我們也對比過,電腦雕刻的可能會比較呆板,雕出來的每一個效果都差不多,而手雕紀念幣更具個性和風格,熟悉的人可以一眼就看出來是哪位設計師的作品。」
壹元牡丹幣 平衡美觀與工藝
彼時電子支付尚未普及,硬幣是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從1985年國家決定發行第四套人民幣硬幣,到1992年壹元牡丹硬幣正式發行,余敏整整花了7年的時間反覆修改這朵牡丹。「流通貨幣和紀念幣相比,在設計和製作方面其實差別很大,要考慮面值、年號甚至暗號的位置,當時請了各個系統的專家討論內容,最終確定圖案為我們的國花牡丹。」他補充道,「鎳包鋼硬度很高,相應對設計雕刻的要求也很高。硬幣愈薄,模具的耐印量就愈高,愈適合大規模生產。而在這麼薄的金屬上面,要呈現花卉的立體感和真實感,在當時的難度還是蠻大的。」
他強調,這個反覆修改的過程簡單來講是關於硬幣厚度的研究,但更重要的是探索美觀和工藝之間的關係,「怎麼找到一個合理的平衡點,這就是我們錢幣設計雕刻人員要培訓的能力。」
時光追溯到1980年,余敏甫從上海市工藝美術學校畢業,便進入上海造幣廠設計雕刻部門工作,通過在油土上做大量的實物寫生來一點點領悟造幣浮雕的技巧。「國家很重視我們,不斷提供各種學習進修的機會,我1985年就在中央工藝美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跟隨鄭可教授學習了兩年,後又去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進修了半年,我們的個人成長與國家的大力培養是分不開的。」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