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車展主打科技智能

◆2024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昨日重啟,小米SU7在現場被客人圍觀。
◆2024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昨日重啟,小米SU7在現場被客人圍觀。

◆比亞迪發布新車海豹06 DM-i 。
◆比亞迪發布新車海豹06 DM-i 。

◆新車smart 精靈#5首發。
◆新車smart 精靈#5首發。

◆福特展台。
◆福特展台。

◆雷軍
◆雷軍

  國內外車企攜重磅車型亮相 117款車全球首發

  闊別四年之後,以「新時代 新汽車」為主題的2024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昨日重啟。據了解,本屆車展吸引了國內外知名汽車品牌攜全新產品以高規格參展,共有117款新車全球首發(其中跨國公司全球首發車30款),現場還有41款概念車及278款新能源車型。本屆車展「新能源」、「科技」、「智能」含量十足,除傳統老牌車企帶來的亮眼車型外,小米汽車、華為鴻蒙兩大新品牌高調亮相,國產新能源車廣受關注,飛行汽車也驚喜亮相車展。◆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燁、郭瀚林 北京報道 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燁

  本屆車展場館設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順義館和朝陽館,展會面積達22萬平方米,將持續至5月4日。記者在順義館看到,業界新秀小米汽車成為首屈一指的「流量明星」,比亞迪、理想、智己、iCAR、極氪等多家內地新能源汽車品牌都攜帶重磅車型登場,上演新能源領域的「神仙打架」。國際品牌如保時捷、寶馬、梅賽德斯─奔馳、福特、豐田等一眾國際主流汽車品牌悉數參展。此外,電池廠家、芯片等零部件企業等也將亮相展廳,展示供應鏈領域的最新成果和應用。

  雷軍:SU7鎖定訂單逾75000台

  比亞迪和行業新秀小米等國產車企的展台前人潮湧動。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驚喜亮相展台,他透露,小米SU7截至4月24日鎖定訂單已達75,723台,交付5,781台,真正做到了上市即交付,交付即上量。目前小米汽車正全力擴充產能,預計5月底開始交付Pro版,6月份將完成月交付超過1萬輛,全年完成10萬台交付目標,小米SU7銷售服務網點到年底也將覆蓋全國所有省份。雷軍談到,小米在發展中不斷加大研發投資,不斷死磕核心技術,今年預計將達到240億元(人民幣,下同)。

  小鵬MONA擬與小米搶客

  作為全球電動車龍頭的比亞迪,這次帶來了秦L DM-i和海豹06 DM-i兩款新車。華為旗下各大品牌也進行了集中發力,問界新M5、智界S7等多款重磅產品集中面世,華為與北汽藍谷合作的「享界S9」也將在車展現場首發。展廳內,各大車企爭相拚技術、拚智能,問界系列、智界S7、享界S9等車型爭相推出了不依賴高精地圖的城市自動導航輔助駕駛功能;零跑C16、上汽智己L6、極氪MIX等車型也將推出800V高壓快充方案。小鵬汽車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何小鵬也在車展現場公布了全新品牌MONA,其寓意為「Made of New AI」,定位全球AI智駕汽車普及者。何小鵬表示,MONA將於6月釋放更多信息,預計今年下半年會與小米SU7一較高下。

  東風續拓豪華電動越野市場

  近年智能電動汽車進程加速,新系能源車企逐步站穩市場,讓不少老牌公司感受到競爭壓力,也逐漸「捲」了起來。東風汽車攜全系共計20餘款自主新能源汽車亮相,包括東風猛士帶來猛士917蛟龍戰甲、猛士917高地雄獅(改裝套件),以及中國首款新能源全地形極限越野概念車─猛士M-HUNTER三款新品,持續深耕豪華電動越野市場。東風汽車總經理周治平透露,未來3年,東風汽車將投入超過600億元,投放30款全新乘用車新能源產品、14款商用車新能源基礎車型。

  國際品牌方面,寶馬集團攜帶旗下各大車系全陣容亮相,新純電動車型BMW i4全球首發,MINI系列首款純電動跨界車型MINI Aceman、MINI品牌核心車型、第五代MINI三門電動版─全新電動MINI Cooper,在內地首次正式亮相。本田中國本部長五十嵐雅行表示,到2027年豐田旗下純電動產品陣容將達到10款車型,到2035年本田在中國銷售的車型中純電車佔比將達100%。

  亮相北京車展的部分首發新車  

  保時捷Taycan 4 專為中國市場打造的特殊車型,預裝諸多本土化應用程序。 

  海豹06 DM-i 比亞迪海洋網全新車型,搭載DM-i 5.0超級混動系統。 

  享界S9 華為與北汽合作的純電中大型豪華車,搭載華為鴻蒙OS智能座艙、ADS 2.0高階智駕、華為途靈底盤、CDC電控減震系統和空氣懸架系統等先進技術。 

  iCAR 03T 基於用戶差異化需求打造。 

  寶馬BMW i4 BMW品牌首款純電動四門轎跑。 

  極越07 配備了智能AI像素大燈與車內外語音功能,及內地首個純視覺智駕技術。 

  smart 精靈#5 豪華中型純電SUV。 

  奧迪Q6L e-tron 專為中國市場打造的純電動SUV,並擁有專為中國市場開發的互聯解決方案。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燁、郭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