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需消除市民對環保餐具衞安顧慮


  首階段管制即棄塑膠餐具及產品法例(俗稱「走塑」)日前正式實施,環境保護署昨日邀請4間環保餐具供應商展示產品,原意應為提振轉用環保餐具的信心,孰料有供應商在示範用竹刀叉切扒肉時,竹叉「1分鐘內斷2次」,直到使用第三支竹叉才能順利完成切肉,被網民揶揄是一次公關災難。

  供應商是次展示「甩轆」,顯示近日坊間消費者反映的一些糟糕體驗並非無的放矢。然而,不論用來示範的竹叉斷開是源於品質測試把關不足,抑或產品設計或品質暫時尚未達標,這個失誤都只是產品問題,而不是「走塑」理念有問題。在現代科技發達和大量需求下,相信各大供應商只會精益求精,各類替代品亦會愈來愈多愈好。一次進食兩斷其叉,無論如何都不是一次良好消費體驗,即使當局不提要求,相信供應商也會立刻着手尋找改良方案。

  然而,最近網上掀起一些有關環保餐具衞生安全問題的討論,一般人難分辨真假,當局必須高度重視,適時進行澄清應對。過去的生活常識顯示,一些紙和木製品確實較易沾染細菌及出現發霉情況,而一次性木筷子的類似問題似乎較少。不過近期網上有視頻,大特寫拍攝下,表示有未使用過的紙質餐具上有微細會動的蟲狀東西,令人擔心。另亦盛傳外國有研究指出大部分紙飲管含致癌物;本港亦有學者指環保餐具表層會添加不少有害化學物質。這些消息孰真孰假,或應該如何拆解,當局應盡快給予澄清。

  環保有代價,但主要指的是在可承受範圍的金錢成本增加,或者需要時間改變使用習慣。目前愈來愈多市民願意為環保作出改變,環保署署長徐浩光日前視察在本港擁有逾千間分店的三大連鎖餐飲集團,發現已有一半顧客選擇外賣「走餐具」。但環保的代價不應包括犧牲市民健康。當局不能輕視網上有關環保餐具的衞生安全討論,一方面要加大正確的宣傳教育,消除市民顧慮;另一方面應加強規管,從環保餐具的生產到選用,都需要有一整套嚴格的抽查監管辦法,過程需公開透明,並且制訂具有法律後果的違規懲罰機制,令市民能放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