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英華】建立目標逐步前進 面對未知亦有動力

  二三十年前,相信沒有人會想到今天的生活是怎樣的,二三十年後將會如何,也難以預測。那麼學校要如何幫助孩子應付不測之未來呢?

  孔子說:「君子不器。」人不是工具,不只有特定的作用,亦不被別人界定;老子說:「上善若水。」人應該學習水的特性,水守柔處下,能洗滌污穢,能適應任何形狀的容器。因此,只要孩子們能具如水般的適應能力,無論未來如何,必定能應付得來。

  就以教學為例,學校應把重心轉移至跨越時代的學習心態和習慣,而非單一追求在考核中取得高分,幫助孩子成為「既高分,又高能」、「懂說學、會自學」、「持續追求進步」的人。

  怎樣才算「高分又高能」?

  筆者認為,首先要鼓勵孩子樹立突破自我之決心,在現有學習基礎上更進一步。其次,要與自己比較,而非與別人比較。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沒有人是自己的對手,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對手。《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上天給予我們人性與潛能,我們的責任是把它們發揮出來,而不是互相比較。

  在拿到分數後,既能闡述、總結學習過程,還能說出學習的目的和意義,才算高能。孟子說:「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博學之後,便要做到詳細論述,更進一步的,便是把學會的深入淺出地說出來。列子說:「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在射中箭靶後,要知道自己為何做到,才算真功夫。故此,筆者學校常常要求孩子們說學,以增強他們的「後設認知」能力,要他們做到、說到。

  筆者學校在推行「說學文化」之外,還指導孩子深入鑽研重要的題目。與其無目的地做大量題目,重複在淺層中操練學習,倒不如收窄範圍,重點鑽研較有水準的題目,一日一題,千日千題,最終達到「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此外,筆者建議幫助孩子建立自學的習慣。要推動孩子自學,必須令他們先喜歡學習。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有些時候,成年人過於心急,以致「欲速不達」,在學習上不容許孩子犯錯,令他們喪失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

  筆者鼓勵家長努力捕捉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先給予肯定,建立起孩子的信心,再讓他們挑戰更難的目標。很多時候,家長慣用左腦來處理問題,導致說理太多,殊不知孩子在十二歲之前,時常會用負責感受的右腦來作判斷。《禮記》有云:「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多嘗試理解孩子的「右腦思維」,讓他們放下心防,能夠更好地解決孩子心理上的問題。

  老子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又說:「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開始、持續、完成,都同樣重要;要在過程中保持動力,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持續經歷進步。筆者常常鼓勵孩子,例如:對中一的新生說:「你們在未來六年的學習生涯中,以每年兩個學期計算,扣除中六級只得一個學期,共有十一個學期;如果於每個學期都爭取進步三分,到了中六畢業時,你會進步共三十三分。若能做到,要考進大學又有何難?」一步步前進,比起一步登天,不就可以令孩子感到更有更有動力嗎?

  無論將來如何,只要孩子們能建立跨越世代的學習心態和習慣,試問孩子們又怎會不適應未來?

  ◆ 盧偉成MH校長,筆名孺子驢,播道書院總校長、香港教育領導協會主席、新城電台親子節目《人仔細細》嘉賓主持、中國文化研究院學科顧問,致力在中、小學推行中華文化教育,並把中華文化價值觀之學習滲透於各個校園生活環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