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報道 廚餘回收真相1/ 9成廚餘送堆填 議員:垃圾收費怎推行
編者按:
全港「走塑」周一正式推行,出現不少啼笑皆非現象,引起街談巷議,令愈來愈多人感到,一旦垃圾收費實行會引發更多問題,當中最重要一環是分類回收。佔固體廢物中三成的廚餘回收,究竟現時進度如何?能否承擔全港每日鋪天蓋地的廚餘數量?
《大公報》今推出「廚餘回收真相」系列報道,深入探討現時本港四個廚餘處理設施的效果如何,廚餘轉化成什麼再生產品?產品去了哪裏?當局如何監察?《大公報》將一一為你找出真相。
香港每日產生近3600公噸的廚餘,惟逾9成均倒往堆填區。按環保署最新的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22年廢物統計數字,當年都市固體廢物總量為406萬公噸,但每日於堆填區棄置廚餘有約3302公噸。然而按環保署資料,本港每日實際處理的廚餘只有約210公噸,即只佔總廚餘量百分之6,處理量少得驚人。
而實際處理可能比官方數字還少。大公報記者日前在本港僅餘四個廚餘處理設施觀察,看見每日前來交收廚餘的廚餘車寥寥可數。有立法會議員表示,整個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政策的成敗關鍵,就是在於廚餘回收的配套是否可滿足市民實際需要。他對8月1日全面實施垃圾收費感到十分悲觀。\大公報記者 余風、蘇荣(文) 盧剛昌(圖、視頻)李斯達(資料)
隨着O·PARK 2在3月初投入運作,加上小蠔灣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一期(O·PARK 1)及大埔及沙田的污水處理廠,現時本港共有四個設施可處理廚餘,每日合共應可處理600公噸。但按照環保署的資料,該四個設施每日合共處理的廚餘只有210公噸,即只是有關設施使用量的三分之一。
廚餘車進出回收廠寥寥可數
大公報記者為了解回收量為何未達標,日前在該四個設施日夜觀察,發現前往上址的廚餘車少得可憐。其中一日的周四,在每日應可處理300公噸廚餘的O·PARK 2,當日記者只看見4輛廚餘車進入,而上址似是還未竣工階段,部分建築物圍上綠色的圍網,部分的建築物竹棚更未拆除。至於位於O·PARK 1為現時本港處理廚餘主要設施,每日應可處理200公噸廚餘,記者日前一個周四整日觀察,看到21輛廚餘車前往上址。
此外,在污水處理廠進行廚餘與污泥共厭氧消化已在多個國家應用,而本港有12個污水處理廠,現時只有沙田及大埔兩個污水處理廠處理廚餘。一日周五,記者全日目擊只有5輛廚餘車進入沙田污水處理廠;進入大埔污水處理廠的廚餘車更少,本月一個周一,記者全日只看到2輛廚餘車進入。
本港廚餘回收由環保署統籌,並以外判形式交予各區收集商收集區內的廚餘桶。根據環保署的網頁,現時有興趣提供收集服務商有57間。一名回收業內人士直指,現時全港每日產生3600公噸廚餘,但每日只回收210公噸廚餘,數量極少。他指一個廚餘桶的盛載量為120公斤,惟為免廚餘太滿,運送途中外溢,通常廚餘桶都是七成滿,而一輛廚餘車約載30個以內的廚餘桶,如此計算,一車約載2、3公噸廚餘。
「廚餘回收是垃圾收費成敗關鍵」
事實上,特區政府處理廚餘的步伐更顯倒退,按環保署2019年提交予立法會的資料顯示,大埔污水處理廠在2019年應可每日處理250公噸廚餘,沙田污水處理廠2022年則可處理600公噸,但兩廠至今仍只是處理50公噸。當中更提及到2026年會設置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三期,預計每天處理900公噸的廚餘,惟去年相關計劃最終宣布胎死腹中。
立法會議員梁熙表示,整個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政策的成敗關鍵,就是在於廚餘回收的配套是否可滿足市民實際需要。因為乾垃圾尚且可以放在家中一段時間,而濕垃圾(大多為廚餘)涉及臭味、招惹蟲鼠等衞生問題,基本上需要日日清,所以配套是否追得上就十分重要。
此外,梁熙又說對當局在8月1日全面實施垃圾收費感到十分悲觀,如果廚餘回收設施追不上,變相要求市民「付鈔棄置」,無異是本末倒置。他又指早前在立法會要求當局將廚餘回收設施覆蓋百分比,作為一個都市固體廢物徵費是否可如期推行的重要考慮因素。除此之外,梁熙認為更要包括當局在回收後如何吸納、處理廚餘的綜合能力,亦需要一併考慮。否則,都市固體廢物徵費缺乏全面實施的足夠條件,強硬推行只會吃力不討好,徒增民怨。
環保署發言人表示,該署正積極推行各項廚餘收集措施,包括對工商業和家居廚餘收集的支援,以鼓勵社會各界和普羅大眾參與廚餘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