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中歐關係的全球意義\宋魯鄭
有報道透露,中國領導人近期將訪問歐洲三國,這足顯中國對歐洲的重視。中歐1998年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並由此建立領導人會晤機制。二十多年來,中歐關係早已超越雙邊的範疇,而具有全球意義。
中歐關係全球意義有兩個原因。一是實力。中國和歐盟分別是世界第二大、第三大經濟體,中國和歐盟成員國法國還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和核大國。二是建立在共同理念基礎之上的、內生性的合作需求。中歐關係的全球意義主要體現在維護國際秩序上。
中歐都是二戰後建立起來的國際秩序建立者和受益者,歐洲還是主導者之一。歐洲從二戰廢墟中復興、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在這個秩序下實現的。因此中歐即使從自身利益出發都是發自內心的維護這個秩序。國際秩序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政治秩序和經濟秩序。
政治秩序的核心就是和平。對於中歐來講,有三個共性:
一是中歐由於歷史和文明的因素,在今天都是世界和平的力量,也是維持世界和平的力量。
歐洲歷經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已經不再追求世界霸權,與此同時通過歐盟這種形式將成員國結為利益共同體,從而在根本上避免了再度發生戰爭和衝突的可能性。
中國歷史上都是和平國家。無論強大還是衰落,都不會引發戰爭。相反還往往是平息亞洲戰爭、世界衝突的主要力量。
二是雙方都面臨着自身周邊地緣政治的挑戰。歐洲現在正在持續的俄烏衝突就是如此。亞洲則有朝鮮半島、印巴衝突、域外國家插手下的南海等。
三是中歐都面臨着域外國家對自身周邊地緣政治問題的介入。域外國家的利益和中歐並不相同,因此要麼為中歐應對這些挑戰製造困難要麼激化矛盾。
2021年美國前國防部助理國務卿柯比在其著作《否決戰略》明確提出在台海挑起一場戰爭,犧牲台灣人生命,遏制中國大陸發展,從而保住美國霸主地位是值得的。這也同樣是美國在歐洲的策略。比如在歐洲已經持續兩年多的俄烏衝突,域外國家美國的立場和做法就與歐洲非常不同。俄烏衝突發生前,歐洲的法國和德國都是積極斡旋試圖降溫,避免戰爭。美國則不斷的刺激矛盾升級。衝突發生後,歐洲成為主要受損者,美國則是受益者。
為全球提供穩定性確定性
在中國周邊,俄烏衝突爆發僅六個月,美國不顧中國強烈反對,不顧歐洲利益,時任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執意竄訪台灣,危及兩岸關係的穩定與和平。後來台灣的民調也顯示,佩洛西之行傷害了台灣的安全。當時法國和歐洲的主流也是反對佩洛西的挑釁行為。
對於中歐而言,雙方既是和平力量,周邊也有巨大的不安全因素存在,同時面臨域外國家出於一己私利的介入。這三個共同點,決定了中歐有天然的戰略性和平需求,中歐聯手互動維護世界和平,有助於消除全球衝突根源、改善全球安全治理,為全球提供穩定性和確定性。目前歐洲的衝突已經陷入僵局,軍事手段已經失去作用,政治談判是唯一的出路,中歐聯手促進和平是必然的。
經濟秩序,主要體現在自由貿易和全球化以及相應的制度安排,比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貿組織。
中歐一直都是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堅定支持者。雙方的經貿問題都是通過法律和現有制度框架下進行解決。雙方從來沒有發生大規模以非經濟因素為理由的貿易戰。2016年以來,美國總統特朗普出台一系列反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政策,對中歐開打貿易戰,凍結世貿組織的裁判功能。這種變化使得中歐攜手維護全球化和自由貿易。
再比如,歐洲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是根據每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貢獻確定投票權比重。這也是符合市場經濟規則的。2010年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隨即制訂了2010年份額和治理改革方案,但美國國會卻阻撓了五年拒不批准。這個過程就體現了經濟層面中歐的合作、美國政治層面進行阻撓。
拜登執政後,提出和中國脫鈎,歐洲則明確拒絕,並提出「去風險」的理念。雖然這個理念仍有商榷之處,但和中國共同維護全球經濟秩序的追求不變。
維持世界經濟秩序,是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綠色、健康發展的關鍵,也是解決全球發展不平衡的條件。
中歐之間的尊重和合作,也體現了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優勢互補和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即使文明和制度不同,也能攜手合作,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是對所謂的「文明衝突」、「文明優越」、狹隘的民族主義、零和博弈思維的否定,這同樣是具有全球意義的。
總的來講,中歐在事關全球重大利益問題上的合作和產生的全球意義恰是中國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的具體體現,是中國智慧、中國全球治理方案的成功運用。
旅法政治學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