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五個需要」 實現「範式轉移」

  陳克勤 立法會議員

  中共中央港澳辦、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上周在「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活動發表線上致辭時提出香港實現由治及興的「五個需要」,引起各界熱烈討論。他指出,香港「需要主動適應新形勢新挑戰、展現新擔當,在積極作為、創新創造中實現香港新飛躍」,「香港由治及興本質上就是一條創新變化之路。」在築牢國安防線後,香港迎來拚經濟、謀發展的新階段,面對變幻莫測的世界格局,香港的「航線」到了重新規劃的關鍵階段,社會各界要齊心協力、集思廣益,為香港的「範式轉移」找到一條適合香港的新路徑。

  「範式轉移」是指在新常態下,改革既有的運作模式,以全新的視角看待和處理問題,實現突破。簡而言之,就是擺脫昨天的老眼光看待今天的新形勢,不要用昨天的舊思維解決今天的新問題。對於這一重大課題,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思考:

  便利資金經香港進出內地市場

  第一,香港優勢如何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形成互補。香港在金融、航運、專業服務、法律等具備獨特優勢,如何將其進一步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優勢產業相結合,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向。以金融為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多年來一直發揮着資金流通橋樑的角色,特區政府未來可研究建立一個以香港、深圳、廣州等中心城市為主的金融中心,為大灣區金融業發展提供服務。

  中國證監會上周五宣布五項新措施,包括改良滬深港通,放寬基金互認安排,以及支持龍頭企業來港上市等。相信這絕對有助吸引更多海外資金來港投資,並協助香港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目前,共有1,400多家中資企業在港交所上市,這些企業佔了香港上市公司總數逾一半,市值則佔港股總市值逾七成,交易額超過八成,對於幫助內地企業「走出去」締造良好的契機。特區政府可進一步向中央反映,為在港註冊的外資企業進入內地提供便利,鼓勵更多外資在港成立總部之後進入內地市場,既能為國家吸引外資,亦能為香港打造「總部經濟」,助力國家金融高質量發展。

  第二,香港如何更好利用大灣區創新政策。2023年,國務院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明確以2025年和2035年為時間節點,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創新要素流動等方面推動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和香港園區協同發展。事實上,河套地區不但承擔起助力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任,同時也承擔着制度創新的重任。

  支持數據跨境自由流通

  對於河套區的發展,特區政府應在促進人員、物資、資金、數據等創新要素自由有序跨境流通方面,拿出更多具體舉措。香港與內地可合作出台更多支持政策,例如讓內地的科研及臨床試驗採集的生物樣本及相關數據在河套香港園區自由流通,在做好風險管控的情況下,供合資格的香港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在香港園區內使用;以及允許數據跨境流通,讓行業間的重要數據通過「點對點」輸送。

  第三,香港如何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隨着大灣區融合發展,香港在學術研究方面的優勢有機會進一步延伸,與大灣區完整的高端製造業供應鏈相結合,形成全面完整的產學研體系。這對於以創新科技為導向、催生更多新質生產力,發揮關鍵作用。

  近年來,低空經濟發展被視為國家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之一。香港作為國家的南大門,更應積極配合國家政策,以創新科技為核心的經濟多元化,成為香港發展最重要的方向。特區政府應積極檢視現時本港的空域管理和法規、基礎設施、安全措施以至社會影響等方面的政策與規例,透過相關測試、試飛等活動,開拓低空經濟業務。又以環保產業為例,香港可以圍繞新能源汽車、回收產業的產業鏈,配合本地推行的環保措施和政策,鼓勵有關企業和機構研發相關技術,從而催生更多新興產業,助力香港產業結構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