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德明道】勞動課 要加強


  洪明基 全國政協委員

  我強烈建議增加中小學勞動課的課時,目前的勞動課每周只有一課時,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我建議應該每天一課時。《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顯示,中國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量為每人每餐93克,就相當於每人每頓飯扔掉一個二兩重大白饅頭。更讓人擔心的是,中小學生的浪費量遠遠大於成年人,年齡越小,浪費越大。

  我們在幼兒園就學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但讓連韭菜跟麥苗都分不清楚的孩子知道「汗滴禾下土」的艱辛,怎麼可能?在過去,中國農村地區中小學生都會放農忙假,三夏大忙,讓孩子們幫助父母搶收搶種,而城市的孩子也會走到農村,幫助農民伯伯收麥子、收水稻、撿麥穗、撿谷穗。我們是農耕民族,這樣對孩子培養對土地的感情、珍惜糧食,進行感恩教育都太有必要了。在過去,孩子們不僅要學農,還會學工,小小年紀就會做木匠活、能到工廠車零件,個個心靈手巧,今天中國製造能名揚世界,都和當年的教育分不開。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古人的童年多讓人羨慕。而我們的童年呢?不是被囚禁在書桌前學習,就是被手機關在了遊戲當中。一株30公分長的稻穗兒,能開出二三百朵小花,稻花飄香的時節,走進原野,全都是白色稻花。聞著稻花香,聽聽蛙聲蟬鳴,回味書中所讀的「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才會真切感受到詩中的意境。真正的學習,不僅在書本上,課堂上,更是在田野裏,山川間,江河上,風雨中,在無邊的大自然裏,在親歷親自勞作的汗水中。

  我們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農耕文明,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絕對不是中華讀書郎的形象。我們是神農的後代,要有嘗百草、濟蒼生的胸懷;我們是大禹的傳承人,我們要有人定勝天的信念;我們是愚公的子孫,我們要有挖山不止的決心:我們是孔子的學生,要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智慧;我們是徐霞客的接班人,要有用雙腳丈量祖國山河的氣魄。

  讀萬卷書,走萬里路,吃萬般苦,這才是中國新一代讀書郎應有的形象。(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