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推動環保減廢宜採逐個擊破策略


  環保議題連月成為城中熱點話題。民建聯近日公布一項觀塘區調查發現,區內大部分公私營樓宇仍無設置廚餘回收設施,受訪設有廚餘機的8個大型公共屋邨當中,有7個大幅超出當局公布的使用比例標準,配套亦嚴重不足。當局上周在立法會匯報相關工作目標和進展,目前看來仍有很大提升和優化空間,應因時、因地制宜,適當調整推進策略。

  廚餘回收能力不足,是現時各區普遍遇到的問題。環保署表示,目標在今年8月大致完成於全港公共屋邨安裝智能廚餘回收桶;私人住宅則要視乎情況,除會增設廚餘回收流動點外,亦會透過綠在區區增設回收桶,同時會考慮推展至更多公眾街市設立廚餘收集點。另一方面,將通過智能大數據系統和全新預報系統,提升處理故障和清潔工作的效率。

  官方數據顯示,現時本港丟棄最多的垃圾就是廚餘,每日超過4,600噸,佔全部都市固體廢物量約三成,當中七成來自家居。可見,想要解決廚餘回收,每日工作量和難度都很大。但由於廚餘在堆填區分解時會大量釋出加劇氣候變化的氣體,若能妥善處理全港廚餘回收,不但對保護環境作用極大,亦對減輕本港堆填區壓力和兌現碳中和國際承諾有很大幫助。

  推進環保減廢若能多措並舉當然最好,但現實是每日處理廚餘回收已力有不逮,各方面人手緊絀,包括公務員人手不足,因而在推進策略上應有優次和輕重緩急之分。由於處理廚餘回收的意義和重要性巨大,再加上本港不論是技術抑或分流處理等方面均有一定基礎,適宜列為優先次序,只需對一些現時處理安排進行擴容和流程規劃再造,已能大幅改善。

  例如,類似位於北大嶼山小蠔灣能將廚餘轉化為生物氣用以發電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以及類似利用回收可食用的剩餘食物重新製作成膳食免費發放的惜食堂食品製作中心等,都應盡量想辦法增加處理能力。另一方面,研究發現,持續加強教導公眾如何減少廚餘,長遠能大幅減少每日廚餘量。在當前環保減廢工作千頭萬緒、資源緊絀的情況下,倒不如逐個擊破,先集中力量做好全港性的廚餘回收,再將減廢工作推進到其他垃圾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