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事/憶昔書城全盛時\吳 捷
互聯網普及之前,想要讀書、學習、查資料,你住在何處,比什麼都重要。比如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左舜生在香港,跑遍港九的四十多家書店,找不到一部像樣的杜甫詩集。假如附近書店和圖書館極少,或在本地找不到想讀的書籍,則完全無可奈何。
回想起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北京海淀、中關村一帶度過少年時期,沐浴於紙質書的落日餘暉,各種圖書任我饕餮,畢生的知識結構和思考方式受益無窮,實乃人生大幸。
北京海淀區是高校和國家級科研院所「扎堆兒」之處。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還有中國農業科學院、林業科學院……數不勝數,是故書店列肆連樓。海淀圖書城籍海樓落成時,我正當求知若渴的中學時代。出北京大學西門,往左是圖書城,往右是我的中學,往前直走是我家,皆步行可達,我當然成了書城的常客。籍海樓有幾十家出版社和大小書店,我都熟門熟路。一樓進門是「宇航出版社」,聶榮臻元帥題的鎏金大字;往裏走是「九章數學書店」,蘇步青先生寫的店名方方正正,專售高等數學書籍,「打書釘」的人經常站滿半家店舖。通向二樓三樓的樓梯既高又寬,能並行七八人。上得樓去,廊腰縵回,曲徑通幽,一不小心就會迷途桃源。
大約三年後,籍海樓對面蓋起了同樣高大的昊海樓,加上眾多籍海樓、昊海樓外的獨立書店,整個海淀圖書城遂略具東京神田、神保町一帶書肆的盛況。其中有家「國林風」,門面大,燈光亮,書架間隔寬敞,人文社科類新書找它就好。賣古籍和舊書的中國書店,線裝石印、舊刻古碑琳琅雜陳,書架上還長長排開中華書局點校版淡綠封皮的二十四史、淺黃色的《資治通鑒》。不遠處,上二樓,進「二酉堂」,幽深清雅,盡是冷門文史和古典詩詞。主人道:湖南沅陵有大酉、小酉二山,山中有書千卷,前人讀書於斯,後人稱藏書富曰「二酉秘藏」,讀書多曰「書通二酉」。老虎洞(這個地名,已在本世紀初消失於跨越其上的高架路下)路口是外文書店,北大南門邊有「風入松」。這些大小書店彷彿群集的黑洞,不知吸走我多少零用錢和課餘時間。
海淀、中關村一帶,還會時常冒出個把人來拋售自家舊藏。在路邊攤開一塊布,支起一張彈簧床,一堆書丟上去,一群愛書人會立即圍上來。中考前幾天,我在老虎洞的一個地攤上,看到中國戲劇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朱元璋演義》和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馬雅可夫斯基選集》。厚厚四本,八十年代特有的質樸裝幀和印刷,乾淨齊整,品相極好,索價一共才四五元。考試期間,優哉游哉讀朱元璋和各路英雄打天下的評書故事休養腦筋,仍考得全班第一,順利升學。
海淀一帶的家風學風,雅好讀書。彼時我狂讀濫買,有賴父母師友的支持。曾在海淀圖書城入口處一小書店見朱生豪譯莎氏戲劇全集,四冊精裝,索價不菲,老媽毫不猶豫為我買下。高中二年級,剛從北京師範大學畢業的一位老師將她的大學課本盡數借給我閱讀。某日我在學校與她侃哲學,她推薦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我告辭後徑直去「國林風」,《蘇菲的世界》果然就在那裏等我。我與同學經常換書讀,從路遙《人生》、楊絳《幹校六記》到彌爾頓《失樂園》、傑克·倫敦《熱愛生命》,中外名著無所不包。有時上課偷讀名著,老師發現,一笑了之,有兩位甚至還褒揚幾句。有同學知我好古敏求,以其祖父遺藏六十年代初出版的全套《中國哲學史資料選輯》相貽。無此學風,書店不會繁榮一時,而繁盛的書店又為學子求知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肆意買書、讀書,當時只道是尋常。不知何時,海淀圖書城衰落了。舊地重遊,門庭冷落,「二酉堂」無處可尋,「國林風」而今安在?然而,網絡購書和電子閱讀方式,徹底顛覆了地理位置的霸權,助所有好學之人跳出地域的束縛。「不出戶,知天下。」知識文化得到更大規模的普及。只有紙書獨霸天下的年代,其實並不可戀。只要是閱讀,開「卷」有益,管它是羊皮卷、紙書還是液晶屏?
如今我每年讀書超過一百部,一半以上是電子書。新版觸屏式Kindle,輕盈一握,劃重點、做筆記、摺書角都極容易,閱讀體驗一流。而且出門之前,再不用在書架前徘徊,糾結「帶哪幾本書」了,只消拈起包羅萬象的小小Kindle。至於購書,雖然逛書店、練眼力、淘舊書的樂趣不比從前,但經由搜索引擎,點擊鼠標或屏幕,新書也好,舊籍也罷,乃至冷門偏科的書,都會即時傳到閱讀器上,省了四處搜購的麻煩,在紙書是唯一選擇的年代豈可想像?
憶昔書城全盛時,海淀那一隅,無數愛書人的聖地。有形的書城沒落了,無形的電子書城在互聯網上如繁花競放。無數電子書就在每個人的手機和電子閱讀器中,等待有心人輕觸屏幕,就像書架上新買的紙書,永遠在等人翻開扉頁。舊日如逝水落花,不變的唯有愛書求知的心和少年時書香人影的回憶,「花落春仍在,天時尚艷陽。」